康熙皇帝的十三子胤祥,一生只活了45歲,在康熙時期沒有得到過重用,後因牽涉太子被康熙圈禁在宗人府十年。胤祥與雍正皇帝兄弟情深,在四阿哥胤禛即位以後,命運發生了大轉折。
從康熙駕崩到雍正八年他本人去世,一共八年的的時間裡。他的卓越才能和優秀品質,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胤禛的皇帝位置還沒有捂熱,就急匆匆的宣布:冊封胤祥為怡親王,命總理朝政事務。不僅如此,雍正還將胤祥已故23年之久的生母章佳氏的封號,有原來的「敏妃」一下子提高了兩級,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並重新賜葬景陵。
在以後的若干年裡,雍正不停的施恩於胤祥,胤祥封為怡親王以後,雍正按照親王冊封慣例,賞賜銀23萬兩,胤祥最後只接受了13萬兩。
在胤祥的親王爵祿以外,又追加了一個郡王爵,允許他在自己的兒子中挑選一位封賞。胤祥堅決不受,最後只接受了奉銀一萬兩。
雍正皇帝把胤祥的功績和品行概括為八個字,「忠、敬、誠、直、勤、慎、廉、明」,並親自把這八個字書寫成匾額賜給了胤祥。
胤祥輔政八年,兢兢業業,勤奮不怠,樹立起了賢明大臣的典範,有清一代,像他這樣德才兼備,在身後得到人們公認的的確不多。
乾隆皇帝即位後追念他這位皇叔的功績,特下諭旨:「怡親王公忠體國,其爵位亦世襲罔替。」大清共有12家鐵帽子王,在胤祥之前,鐵帽子王都是因軍功而受封賞,胤祥則是因為治績突出獲此殊榮。晚清的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也步其後塵,但他們與胤祥比起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胤祥去世以後,怡親王這個爵位世襲了九次。他的後世子孫沒有特別傑出的人才,大部分都是躺在十三爺的功勞簿上享受著榮華富貴。但有兩個很有名。
其中一個是第五次世襲的載垣被賜死。還有就是第八次世襲的溥靜,被八國聯軍撻辱而死,均死於非命。
第六代怡親王載垣(1816-1861),是胤祥的玄孫。深受咸豐皇帝的器重,在朝中擔任要職。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殺到天津的時候,載垣和兵部尚書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通州與英使額爾金的代表巴夏禮舉行談判。
結果談判破裂,載垣下令逮捕了巴夏禮及隨從人員,其中20多人被殺,事後遭到了英法聯軍的報復。載垣隨聖駕逃往熱河避難。在熱河,載垣與鄭親王端華、肅順等八大臣被咸豐帝委任為顧命八大臣。
不久,慈禧發動政變,載垣被賜死,怡親王的爵位從第一等的親王降到第十等的輔國公,並被取消了子孫及親兄弟世襲的特權,自此怡親王王爵中斷了。
三年以後,清朝政府收復了南京,再次恢復了怡親王的爵位,轉由寧郡王弘皎的四世孫鎮國公載敦承襲。載敦死後,其子溥靜承襲,這是怡親王爵位的第八次世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值義和團運動期間,端王載漪倡導「剿夷」之說,怡親王溥靜與莊親王載勛等人群起響應。八國聯軍入北京城後,溥靜以親王之尊,竟然被德國士兵鞭撻羞辱而亡。死後被清廷以「縱庇拳匪啟釁」的罪名革除爵位,這代怡親王可謂是身敗名裂。
從十三爺胤祥到他的子孫後代,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他們不但沒有十三爺的豪氣沖天蓋雲霄的氣魄,更不具備胤祥的輔國謀略,如此好的基因沒有遺傳下來,十三爺泉下有知,該會多無奈啊。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