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圖/歷史陳老師)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後走向「大一統」,存在時間僅有37年,
但是在這一時期,隋朝對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隋煬帝畫像。(圖/wikipedia)
隋文帝和隋煬帝興建的大運河及馳道,更改善水路交通線,
同時興建兩大古都──大興城(唐朝建立後,改名為長安城)
和東都洛陽,對後世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和第二代皇帝隋煬帝楊廣,名聲不甚好,但他們殘忍的同時,也成就往後唐朝的繁榮。
隋朝大興城,唐朝改名為長安城。(圖/搜狗)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
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殘破不堪、水污染嚴重,因此隋文帝選擇新址建長安城。
582年,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
並成為中國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為以後唐長安城的興盛打下堅實基礎。
隋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成熟時期,
隋文帝修建的大興城規整、大氣,為以後朝代的沿用做好了充分的考慮。
至於隋煬帝要修建洛陽作為輔都,也考慮到大運河與都城洛陽的配合,
能夠溝通南北,洛陽都城的修建直到到五代、北宋都還在使用,
曾是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隋運河分布圖。(圖/歷史陳老師)
而著名的隋唐大運河,也是隋煬帝主持修建的。這一浩大工程,
為人民帶來沉重負擔,也有人抱怨隋煬帝修建運河,
只是滿足自己下江南的私慾,但就結果看來,大運河聯通南北,
以洛陽為中心南到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對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甚大,也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
隋唐大運河,全長兩千多公里,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圖/歷史陳老師)
道路的交通線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公元607年,隋煬帝下令修築從陝西榆林到北京的馳道,
為收復高麗作準備。而隋朝興建的「含嘉倉」,更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古代糧倉。
1969年,人們發現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儲糧倉庫「含嘉倉」,
現代考古證實倉城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公尺,共有圓形倉窖400餘個。
含嘉倉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古代糧倉。(圖/歷史陳老師)
「含嘉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餘年,
後來廢棄。在其中一個窖里,發現北宋放進的50萬斤穀子,顆粒完整,架構十分利於穀物的保存,具有相當的借鑒價值。
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38年的朝代,留下的建築讓人感嘆古人智慧,
更能體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深意,這也正是隋朝的魅力所在。
【本篇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如有不同史實觀點,歡迎留言指正】
文章來源:歷史陳老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4523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