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初四,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日,在韓國的朝宗岩都會聚集一群特殊的族人,來祭祀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位皇帝。他們是韓國人,卻自稱「大明遺民」;他們不同姓,卻同心同德三百餘年。這一切,只因為他們是「明國九義士」的後人。
明亡後,有大量遺民逃往朝鮮,如石氏始祖石潭(明兵部尚書之子)。朝鮮為明朝後裔設忠良科,盡力為其提供入仕機會。禁止士大夫庶子參加科舉的「庶孽禁錮」也不施用於明人後裔。
朝鮮無疑是保留明朝制度最好的地方,在明朝滅亡後,朝鮮仍然堅持明朝衣冠制度,朝鮮國王數度建立大報壇,萬東廟以紀念明朝。因此朝鮮一時成為了明朝遺民駐留的第一選擇,其中尤其以明國九義士的典故最為著名。
所謂「明國九義士」,是明亡之際隨鳳林大君避難於朝鮮的九位文人,因為「義不事清」,故稱「九義士」。九人中六人皆為山東人,以濟南王以文(字歧陽,濟南人,秀才)為為首,其餘分別是楊福吉(字祥甫,通州人,秀才)、馮三仕(字惟榮,臨朐人,秀才)、王文祥(字汝章,青州人,秀才)、裴三生(字之重,大同人,秀才)、王美承(字繼伯,東昌人,秀才)、黃功(字聖報,杭州人,武進士)、柳溪山(字許聖,大同人,秀才)、鄭先甲(字始仁,琅琊人,進士)等。
「九義士」到達朝鮮後,寄居於漢城王宮南面的明人聚居地——「皇朝人村」
1649年,鳳林大君繼位,世稱孝宗。孝宗一生圖謀明朝恢復。孝宗給官,九人不當。準備聯合南明及日本攻打清朝被發覺,事未成,含恨而死。
孝宗大王去世後,北伐清廷的計劃隨之擱淺,旅朝九人陷入憂憤與絕望中。九義士中王美承絕食五日而亡,裴三生悲泣憂憤而卒,柳溪山悲憤成疾而終,餘下王以文、馮三仕、黃功等人也「惚惚無生世意」。馮三仕臨終之際言道:「吾不及見中原之清明,羈死異國,誠先祖之罪人也。我死,飲以常服,勿用玄娶及撐,勿使增罪決也」。黃功臨終道:「吾事親未能盡孝,事君未能盡忠,罪莫大矣已焉哉,誰與歸,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並「遺命勿祭」。
「九義士」亡故後,其後人衰替不振,對其祭祀逐漸廢弛。直到1825年,王以文後人王德一(大報壇守直官)、王德九在皇朝人村建置九義行祠,開始將九人合祀。並建立大統廟,祭祀明朝三皇。與萬東廟、大報壇合稱朝鮮祭祀明帝的三大壇所。朝鮮末年關閉。
但是九義士對於思明的心並未結束,1875年,朝宗岩大統行廟復享,開始將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皇並祀。1934年,大統廟的祭祀活動第二次被廢止,直到1958年才恢復了祭享。延至今日,大統廟的祭祀活動已斷斷續續近二百年了。
據1985年韓國調查統計局,九義士後裔現有2830人。他們至今仍使用明朝年號,祭祀明代皇帝。陳立夫曾題詞頌道:民族正氣,華胄所宗。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420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