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台灣日本在台灣受降儀式開始,全部受降儀式只有5分鐘許。短短5分鐘,結束了日本對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併吞。陳儀經由電台頒布發表:「從本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邦畿,所有一切地皮群眾皆於中國當局主權之下,台灣現已規復!」
1945年10月上旬,中國的三個師、兩個飛翔大隊、二十艘兵艦,連續開拔台灣駐紮。
抗日戰爭成功,日本發表無條件投降,日本當局昭告中外:今年8月14日,日本當局接受中美英蘇四國《開羅宣言》,台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奉還中國。蔣介石隨之委派陸軍大將陳儀,接管台灣
上面場景就是日本投降之後接管台灣過程,我們來看看歷次是怎麼樣收復台灣的。
第一次:明朝中期收復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朋分的一部門,固然它也有與大陸分手的時候,但就跟中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樣,台灣每次在分手後,依然能回歸故國。歷史證明:不論有多大的阻力,不論有什麼樣的權勢,中國統一的歷史潮流浩大,不可阻擋。
明朝中後期,倭寇不停以台灣為跳板,威逼明代海防,台灣早在元代就加入了祖國大家庭,明朝時候,倭寇對台灣虎視眈眈。
元朝時期,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設澎湖巡檢司,從屬福建同安府。台、澎倆地都有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範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命令實行海禁政策,但在軍事擺設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拆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致使倭寇渾水摸魚,占據了台灣、澎湖,反覆襲擾大明的沿海地區。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大量的倭寇在福建海面活動,燒殺擄掠,遭到明軍海圍剿,漏網的殘部逃回台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定都司沈有容,趁此勝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台灣。遂篩選敢死之士、高峻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東南季風,雄師揚帆東海,經澎湖中轉台灣東北海岸。
在與倭寇的海戰中,明軍戰船後發制人,放火箭,火綂等火器,多艘敵船著火,使倭寇馬上亂了陣腳。沈有容擺盪令旗,勢不可擋。倭寇力不能支,情急智生,竟命令把劫掠來的財賄拋入水中,意在引明軍撈取,減緩追擊。倭寇實在是太天真,因為沈有容治軍比較嚴,他的手下無一「見錢眼開」,窮追猛打,全殲了海上敵人。
明軍隨後登岸台灣,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繼承追剿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對峙鬥爭的台灣義兵與明軍這個時候協作,協力消滅倭寇的游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局勢已去,倉促下海逃遁。
這是中國部隊第一次侵犯者手中收復台灣,正好是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節前夜。
第二次:國姓爺收復台灣
17世紀初,有「海下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殖民者,打起台灣的主意。用生意通商為釣餌,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獲得福建官府容許,在台灣築城作為商業場合。後來經由迷惑、威逼、武力威嚇等手段,不竭鯨吞擴大,終極將全部台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在廈門對峙,反清復明的國姓爺,眼看滿清統治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台灣的計策付諸施行,以創建抗清基地。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領巨細戰船200餘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台灣海峽。船隊抵達台灣西部海港,適逢落潮,鄭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岸,經劇烈戰役,占據海邊陣地。
熱蘭遮城(台灣城)是那時島上的第一大都會,又是荷軍總督的大本營,城垣高大,裝備有大炮。鄭成功為防止過量傷亡,命令斬伐竹木,在台灣城附近編樹柵欄,並發掘深壕,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計無所出。時間一久,城裡缺糧少水,從南洋開來的毛子援兵,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紅毛垂死掙扎,曾幾度解圍,但常常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無奈之下,因而派人攜書,求見鄭進行和平會商。出10萬兩銀子犒勞鄭軍,請求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今後互不侵犯,並每一年向鄭樂成納銀1萬兩。
鄭樂成不屑一顧,拒絕道:「唯有還我台灣,可放爾一條活路,否則,雄師攻城之日,即是爾等葬身之時。」延至康熙元年(公元l662年)1月,台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軍或戰死,或餓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軍力。鄭審時度勢,倡議總攻。
荷蘭兵士為求活命,舉起了白旗,並於2月1日在降書具名。隨後,率領兵士狼狽逃離台灣。被荷蘭殖民者併吞了38年的台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樂成克復台灣的不朽功勳,永看史冊。
第三次 康熙收復台灣
台灣初歸,百廢待興,國姓爺日夜策劃回復大計,積勞成疾,於克復台灣當年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任延平郡王,繼承管理台灣,與大陸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禮。
康熙帝一心想收復台灣,為防止自相殘殺,提出前提:只需鄭經擔當招安,台灣歸屬朝廷統領,可賜與相當權位,對所屬文武各官,也都量材任命。鄭經不允,請求台灣按朝鮮例,作為清代的屬國來朝納貢。這其實是使台灣分裂,使中國一分為二,被康熙拒絕。
戰事重開,兩邊就如許談談打打,處於不友好狀況。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掛了,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取王位同室操戈,朝廷大權由上將劉國軒、馮錫范把持,擁立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繼任王位。
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國力大增。克復台灣、天下一統成為局勢所趨。據此,康熙決議以武力同一台灣,挑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海軍提督,打造戰船,練習海軍,做戰前籌備。
一應籌備妥當,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跨海東征。經7天的戰役,先將澎湖占了,全殲鄭軍精銳。澎湖失守,主力喪盡,鄭克爽魂飛魄散。終採用劉國軒的計策,適應時勢,歸順清廷。因而派人向施琅請降。施琅當即奏請康熙帝決計。
後來鄭克爽率文武百官,在岸邊歡迎王師,向施琅繳上印璽、台灣邊境圖、地皮戶籍冊。
與大陸為敵22年的台灣,終究一統,成為福建省的一個府。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當局正式設立台灣省,使台灣成為直屬當局統領的地方行政區。
第四次 抗日戰爭勝利 洗刷甲午之辱 台灣重歸
甲午之戰,清當局慘敗,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中一款,是割讓台灣給日本。爾後,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作為反法西斯的主力軍之一,與美、英、蘇並列為「四大國」。後來日本戰敗,根據《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載明:戰後,應歸還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中國。這是第四次收復台灣。
台灣,在歷史上和大陸分手了過後,依然能回歸,相信台灣在我們有生之年終能回歸。天下永遠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4128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