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盱眙縣採訪,擠出一點時間,去看看明祖陵。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陵墓,位於洪澤湖西岸,距縣城只有30多華里。
朱元璋的高祖是朱百六,曾祖是朱四九,祖父是朱初一,這個祖陵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權以後,在洪武十九年開始興建的。明成祖朱棣奪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接著續建祖陵,於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竣工。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祖父以上三代為什麼葬在江蘇盱眙?學術界有過爭論,江蘇人引述萬曆年間《帝里盱眙縣誌》記載:「本縣為太祖誕生重地,號稱湯沐,各項徭役半於他郡」。據此認為朱元璋是盱眙人,其祖父就葬在明祖陵後面的山頭上,而朱元璋也降生於盱眙太平鄉二郎廟附近。
安徽人當然不會同意這個說法,因為鳳陽明皇陵埋葬著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夫婦。父母在此,鳳陽便是朱元璋的籍貫所在地,無可爭議,盱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朱元璋的祖籍。爭名人之風由來已久,那是官府的事,與老百姓無關,且不管它,咱們只來看看倖存的明祖陵是個什麼模樣。
明祖陵只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葬地,屍體葬在後面的高埂上,建陵時,朱元璋怕挑斷龍脈,壞了風水,不敢移動祖父的骨骸,只為其祖父、高祖、曾祖建了一個衣冠冢。墓穴中的六口棺木裝的都是蟒袍、玉帶,鳳冠霞帔等物,祖父母居中,曾祖與高祖分列兩邊。
明祖陵築有三重城牆:外為土城,周長3公里;中為磚城,周長1.1公里;內為皇城,建有正殿、享殿、神廚、齋房、庫房、宰牲亭、玉帶橋等,250米的神道兩邊立著21對石像生,包括麒麟、石獅、華表、馬官、石馬、文臣、武將、內侍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此地低洼,屢遭水患,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城均被洪水吞沒。283年以後,歷史已進入新中國時代,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重見天日。但是,墳丘蕩平,陵園毀壞,木製建築化為烏有,僅剩城牆、屋基和石像。當洪澤湖水位下降到史上最低點以後,墓穴呈現為一口大水塘,下面便是玄宮。政府築堤3000米,隔出陵園中的積水,打撈許多珍貴文物,並新建園門和陳列館,供後人參觀。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411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