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鮮前,毛主席做出的最有遠見的戰略部署,令彭德懷佩服不已

關於韓戰,到底是南韓的李承晚先打北韓的金日成,還是北韓的金日成先打南韓的李承晚,誰先開的第一槍,到現在已經是一筆糊塗帳,將來能不能有定論,也未可知。

雙方都很迫不及待,南韓的李承晚想統一金日成的北韓;北韓的金日成也想統一李承晚的南韓。

當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金日成也在莫斯科。只不過,史達林和金日成,同時向中國做了隱瞞。

而史達林和金日成已經提前商量好的行動,的的確確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造成了影響。可以說,韓戰爆發後,不管中國是否出兵,美軍都會封鎖台灣,美軍這樣做的目的,其實主要還是為了防備蘇聯。

這就是戰爭思維:未雨綢繆,絕對安全。

當「生米煮成熟飯」,金日成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通報已經商量好的結果時,毛澤東主席最希望的只有兩件事情:

解放軍解放台灣的步伐快一點;朝鮮內戰爆發得晚一點。

但是,「隔壁鄰居」的「兩兄弟」都迫不及待,擦槍走火了!北韓的金日成準備得的確充分,「三下五去二」就將只會耍嘴皮子功夫的李承晚打得落花流水。麥克阿瑟派美國陸軍進入朝鮮參戰,也挨了胖揍,只能同一路潰逃的南韓軍固守最南端的釜山。

金日成下一步的計劃就很簡單了:最快速度消滅南韓軍,將美軍趕下大海。

此時的毛澤東主席和中國,也正在考慮一個問題: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已經派地面部隊來到了遠東,雖然他們現在離我們的邊境還有1000公里,雖然他們現在還在吃敗仗。

1950年7月13日,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做了韓戰中最有遠見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軍事部署:

新中國剛組建的戰略預備隊,部署在中國腹地河南的第13兵團第38、39、40軍,即刻集結東北地區,和在東北進行農業生產的第42軍,組成東北邊防軍,以防不測。

這還是戰爭思維:未雨綢繆,絕對安全。

為什麼會選擇第13兵團呢?因為第13兵團官兵大部分是東北人,能夠適應寒冷地區作戰,對東北地區的地形也熟悉。

而此時的第13兵團,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作戰任務了,已經把主要任務放在了農業生產上,駐地周圍的莊家都已經快要收穫了,更重要的是,復原的工作已經完成。

有些老兵本不想復原,要老死部隊,政工幹部磨破嘴皮,雙唇犁地做思想工作,好不容才讓老兵們同意復原。

現在,又不讓老兵們復原了,說變就變啊!

另外,還要動員那些想復原,不願待在部隊的兵留下來,又要把過去的道理反過來說一遍,難啊!

政工幹部也真不是好當的!

但是,正是因為韓戰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提前有了準備,在美軍打到鴨綠江邊時,我們才能夠有所回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否則,想出兵都來不及。

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後,彭德懷總司令一是感慨志願軍戰士的流血犧牲,一是佩服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的英明決定,提前組建東北邊防軍。

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後,毛澤東主席也曾經對金日成說,當時我們在東北只有4個軍,如果更多一些,火力再強大一些,效果會更好。

戰爭思維,一定是未雨綢繆,絕對安全!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401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