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忽木(1255年-1300年),元朝政治人物,康里人。又名時用,字用臣。元世祖侍從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許衡學習儒學,歷仕元世祖、元成宗兩朝,官居中書平章政事、昭文館大學士。後為平章軍國事,行御史中丞,後病亡。他漢化較深,主張興建學校,重視儒學,反對任用斂財之臣阿合馬、桑哥等。
不忽木曾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讀過張養浩的文章後,大為欣賞,便力薦他做了禮部令史。後來又推舉他進了御史台,他是張養浩的恩師。
大德二年(1298年),御史中丞崔彧去世,特別命令不忽木為行中丞事。大德三年(1299年),兼領侍儀司。因父親收受賄賂之財,御史一定要歸罪自己的父親,不忽木說:「紀律的部門,以宣政化、激勵風俗為先,如果你證明自己父親,又如何建立孝!」樞密院大臣受人玉帶,征贓不說,御史說處罰得太輕,不忽木說:「禮,大臣貪污,只是說飯碗不漂亮,如果加以鞭打羞辱,不是用刑於上大夫的意思。」人們稱讚他的平和寬恕。大德四年(1300年),疾病復發,成宗派遣醫生醫治,無效,不忽木便搭上奏說:「臣懦弱平庸無取,愧對於皇帝的眷愛與恩澤,我快死去了,永遠辭別這政治清明的時代了。」便把酒杯斟滿痛飲而亡,時年四十六歲。成宗聽說後感到難過,士大夫都失聲痛哭。
不忽木家中素來貧窮,他親自用灶做飯,妻子織布來奉養母親。後來出使回來,那時母親已經亡故了,他大聲地痛哭嘔血,數次暈倒不起。日常穿著為儒者,不追求華麗的裝飾。俸祿賞賜有多,就散施關係。知曉人,多所推薦提拔,丞相哈剌哈孫答刺罕也是他所推薦的。他學先實踐後文藝。不忽木平時沉默寡言,到皇帝面前討論事情,吐辭洪暢,引義正大,以天下之重為自己的責任,知無不言。世祖曾對他說:「太祖有說,君主治理天下,如果右手拿東西,必須用左手接住它,這樣才能穩固。你就是我的左手。」每當侍宴機會,一定要陳述古今政事的要點,世祖每拍腿嘆息說:「我恨你生得晚,不能早點聽到這些話,但是我們子孫會幸福的。」臨終,把白璧給了他,說:「有一天帶著這個東西來見我。」武宗時期,追贈為純誠佐理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號為文貞。
2013年7月,英國考古學家齊寶音博士與他領導的考古隊在蒙古國哈拉和林鄂爾渾河岸西北發現木忽木墓葬,出土墓誌銘,證明不忽木確實是一代名相,勤政廉潔,深受百姓愛戴。
墓誌銘內容如下:
大德五年乙酉癸已,不忽木卒於上都,乙酉癸丑葬於哈拉和林鄂爾渾河岸之西北。不忽木,敕勒人也,姓康里氏,其父燕真為莊聖皇后克烈·唆魯禾帖尼之義子。憲宗五年,不忽木生於漠北哈拉和林,其父燕真隨世祖於六盤山駐軍效命,不忽木隨行。世祖至元九年,不忽木入上都國子學,師事太子贊善王恂,國子祭酒許衡,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聰明叡知,一知天文地理,二知陰陽吉凶,每敬事鬼神,以洽博多聞稱。至元十四年,上諭委任利用少監,其文深謹實,能知人之明,敢犯顏極諫,關心民瘼,得貴幸,自此連階累任:至元十五年,又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其強本節用,誨利於民,人所擁戴。二十二年,上幸擢為吏部尚書,度能任事,擇善而從,以匡社稷,急吏緩民。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其嚴氣正性,明以察微,知民之急,歷精圖治;是年丙戌,又任刑部尚書,奉公正己,執法不阿,為時所稱。二十四年庚辰,乃顏反,上欲親征,不忽木諫曰:「聖駕親征不利於戰。」世祖曰:「何故?」答曰:「天下初定,聖躬須懷柔四海,若聖上親征乃顏,必為天下訾議。」世祖曰:「天下訾議,何也?」答曰:「令軍平叛乃為保全社稷,親征則是骨肉相殘。」上不悅,怒曰:「乃顏舉兵來犯,何以為骨肉?汝阻駕平叛,何以為賢臣?」不忽木欲言,上令退下,不忽木稱病辭邑。二十七年,上諭拜為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二十八年辛已,又任中書平章政事,所歷必盡精力,孜孜不懈,赫赫報國,為天下所共聞而稱道。至元三十一年,世祖病重,又委以昭文館大學士、平章軍國重事。大德二年,成宗拜其為行御史中丞。
銘曰:高風峻節,顯名天下,寧摧身碎首為國,不徒苦天下之民,嗚呼!君盡誠竭節,出以公心,蹇諤匪躬,以天下為己任,何時為一身自利?哀哉!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3489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