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英秘密造出155人獸雜交胚胎

通過對人和黑猩猩的染色體組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區別只有1.5個百分點。莫非人類和黑猩猩真的是近親不成?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就認為,自人類和黑猩猩從進化階梯分道揚鑣之後,他們還繼續保持曖昧關係達4百萬年之久。而且還有過共同的後代。然而,所有這些生物界雜種都只是實現培育出人和猿後代荒唐主意的前奏而已。

通過對人和黑猩猩的染色體組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區別只有1.5個百分點。

莫非人類和黑猩猩真的是近親不成?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就認為,自人類和黑猩猩從進化階梯分道揚鑣之後,他們還繼續保持曖昧關係達4百萬年之久。而且還有過共同的後代。然而,所有這些生物界雜種都只是實現培育出人和猿後代荒唐主意的前奏而已。

據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大學博士戴維·列伊奇說,自人類和黑猩猩從進化階梯分道揚鑣之後,他們還繼續保持曖昧關係達4百萬年之久,而且還有過共同的後代。戴維和他的同事是在對我們祖先的基因進行研究之後做出的這一轟動一時的結論。

人類和黑猩猩的後代?

俄羅斯醫學博士、遺傳學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安東·克留科夫認為,人類為這種種間「亂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很多科學家也認為,雖然此事不宜宣揚,但愛滋病確實是這種人與猿交媾的可怕後果。

科學家稱人類和黑猩猩有過共同的後代,並且人類這種「亂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於不明白人類這種種間「亂倫」的後果,科學家們自己想使人和猿猴雜交。前蘇聯批准了一項秘密計劃,同意成立一家實驗室來造出一批力大無窮、大腦遲鈍、沒有痛感、能吃苦耐勞又不挑食的生物,打算培育出「活的戰爭機器」,同時又是「役馬」,一些在採煤礦井、西伯利亞建設工地和北極地區可以使用的廉價勞動力;也討論了可以用那些在實驗室培育出來的生物來做器官供體的問題。

著名科學家伊里亞·伊萬諾夫此前做過不少各種動物雜交實驗,積累了不少經驗,因此此項重任便落到了他頭上。他在克里米亞新阿斯卡尼亞動物實驗基地曾培育過斑馬騾、大羚羊和半純種野牛,還使白鼠和鼠海豚、灰兔和家兔雜交。

前蘇聯曾批准造出一批力大無窮、大腦遲鈍、沒有痛感、能吃苦耐勞又不挑食的「役馬」

伊萬諾夫計劃的具體詳情直到80年後才由俄羅斯歷史學家予以公開,但當時是得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支持。法國人把他們在新幾內亞的金迪亞研究中心讓給了蘇聯人,而此前法國人一直在那裡做人工繁殖實驗和動物細胞實驗。

伊萬諾夫雖然對遺傳差異一竅不通,但還是用人的精液去給雌性黑猩猩和大猩猩進行授精,反過來又用猿猴的精子來給非洲女人授精。在開始施行授精之前,無論是雌性動物還是女人,作為實驗對像都要先進行麻醉。後來聽說還果真有了既能幹活又很聽話的後代。

前蘇聯科學家用人的精液去給雌性黑猩猩和大猩猩進行授精,反過來又用猿猴的精子來給非洲女人授精。

1929年,決定在蘇聯本土建立一家猿猴繁殖基地,地點在喬治亞的蘇呼米。好像還從非洲往那裡運來了有孕在身的黑猩猩和生下的孩子,可在途中他們都因得一種莫名其妙的病死去,其症狀很像今天說的愛滋病。伊萬諾夫因有辱使命而於1930年被捕,判了5年勞改,1932年3月20日莫名其妙死去。

據克留科夫博士說,在伊萬諾夫被捕和死去之前還出過一件很怪的事:蘇呼米猿猴繁殖基地有個工作人員放走了所有剩下來的雜種,自己也在深夜裡跑了出來。之後便出現了好些傳聞,喬治亞和阿布哈茲的老人都在說,甚至二戰之後山里還能碰到一些「像大猿猴的野人 」,有可能它們還果真是從繁殖基地跑出去後一直活下來的雜種。

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埃爾頓爵士在質詢時獲知,在過去三年中,英國一直在「秘密」進行人類和動物的雜交胚胎實驗,並且已經製造出了155「人獸」胚胎。

雖然人獸混合胚胎遭到了很多英國人的反對,但在英國,這種實驗有法可依。那麼這155個「人獸」胚胎究竟如何製造?它們真的是「秘密」進行的嗎?

1929年,蘇聯從非洲往那裡運來了有孕在身的黑猩猩和生下的孩子,二戰後還能碰到一些「像大猿猴的野人 」。

對於人和動物的混合胚胎,英國政府最先是禁止的。

但在2008年,在經過公眾聽證後,英國頒布了《人類受精與胚胎學法案》,一定程度上放開了這方面的研究。

「人獸混血」的背後:人類進步還是毀滅

在過去數年中,美國科學家將人類的干細胞加入到了許多動物的胚胎中,「秘密炮製」出了許多實驗性的「混血赫邁拉」產品,例如豬體內流著人的血液的「人豬赫邁拉」,羊體內的肝臟80%的成分屬於人類的肝臟的「人羊赫邁拉」,老鼠頭顱裡加入人的腦細胞的「人鼠赫邁拉」等。

萬物之初,本沒有名字,更無標準形態,人將狗說成叫狗,於是狗就成了狗,人將豬叫成豬,於是那個樣子就成了豬……有人說是上帝創造了萬物,有人說是女媧捏造了人形,但更多人相信那一切不過是一種必然的巧合。

這樣的信息讓有的人感到「不寒而慄」,浮想聯翩:「當人的器官在動物的體內生長,擁有人類細胞的豬或老鼠,是不是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卻和動物一樣行事?」並斷言:「它們所帶給人類社會的恐懼,早已超越了人類認知的界限和人類對科學成果的接納空間」。

然後開始大發反科學的陳詞濫調,什麼「科學不是上帝,不應成為代替自然進行生物選擇的主宰」(看來人類從事了上萬年的動植物育種———人工選擇———也都該禁止),什麼「即便是基因改造和生命個體重組,也不能完全以人類的功利主義為基本目的,它必須適應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恐怕沒有一個生物學家知道這「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究竟具體指的是什麼,又如何去適應?)。

甚至預言:「今天,如果這個魔咒以發展科學為名,製造出一個個'赫邁拉',人類除了等待傳說中殺死赫邁拉的英雄柏勒洛豐降臨,還能等待什麼?」真夠嚇人的。

之所以導致這種恐慌,部分原因得歸咎於編譯者的故弄玄虛。這些實驗都是公開的實驗,《華盛頓郵報》的原文中絲毫沒有「秘密」的意思,但到了編譯者筆下,就成了「秘密炮製」,好像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暗中實驗似的。編譯者將這些實驗產品稱為「赫邁拉」,這是對英文chimera走樣的音譯,更準確的音譯是喀邁拉,是古希臘神話中一種前身像獅子、中部像山羊、後身像蛇的吐火怪物。

這個典故也容易讓人產生恐怖的聯想,想到了「《山海經》中那些形態各異的怪獸,《生化危機》裡賦有攻擊力的人造怪獸,並不是遙遠的事」。

喀邁拉或嵌合體既不稀奇,也不是什麼嚇人的東西

其實,「喀邁拉」是生物學上非常常用的一個術語,也是在生物界非常普遍的自然現象。「喀邁拉」一般意譯成「嵌合體」,指的是來自不同個體的生物分子、細胞或組織被結合在了一起成為一個生物體。孿生子在同一個子宮中發育時會發生細胞交流,大多數孿生子體內都攜帶著某些來自其同胞的細胞,他們都是嵌合體。

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母體和胎兒也會發生細胞交流,多數母親體內終生攜帶著她們生下的子女的某些細胞,許多人體內也攜帶著他們的母親的某些細胞,這些母親、子女也都是嵌合體。那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更全都是嵌合體。

不同的物種也可以形成嵌合體。例如把兩個來自異種動物的胚胎嵌合成一個胚胎,就可以培育出異種嵌合體動物,像綿羊-山羊嵌合體、馬-斑馬嵌合體等都已培育成功。許多心髒病患者移植了豬或牛的瓣膜,他們都是異種嵌合體。重組DNA技術、轉基因技術事實上也都是在製造分子層次上的嵌合體。

所以喀邁拉或嵌合體既不稀奇,也不是什麼嚇人的東西。大腦是人類的思維器官,動物體內長出人的心臟、肝臟之類的器官,絲毫也不會讓這些動物就擁有了人類的思維能力,提出像「當人的器官在動物的體內生長,擁有人類細胞的豬或老鼠,是不是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卻和動物一樣行事」這樣的疑問,實在有用心臟代替大腦思考的嫌疑。

史丹福大學魏斯曼實驗室最近向鼠胎注射進一些人神經乾細胞,製造出的小鼠大腦細胞中,摻雜有約1%為人腦細胞。但是人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結構,光是向其他動物腦袋裡塞入一些人腦細胞,並不會就使這些腦袋變成人腦而具有思考能力。

魏斯曼設想以後是否有可能製造出大腦全部由人腦細胞組成的小鼠,這才有了這樣的小鼠是否真的長著人腦、是否會像人那樣思考的可能,因而才有了倫理問題。但是目前這還只是一個想想而已的「思想實驗」,並沒有變成現實,也不太可能變成現實。嵌合體動物有著重大的科研價值和醫學價值

科學家們去製造這些長著人的器官的嵌合體動物,並不是唯恐天下不亂而去製造怪物。它們有著重大的科研價值和醫學價值。例如,在魏斯曼實驗中,把人神經乾細胞注入鼠胎中,然後對不同發育階段的嵌合體鼠胎的腦進行解剖,就可以知道在胚胎髮育過程人腦細胞是如何遷移的,從而有助於我們理解人腦的發育。愛滋病病毒不能感染小鼠,無法用小鼠作為研究愛滋病的模型動物。

但是如果我們設法讓小鼠長有人的免疫系統,愛滋病病毒就可以感染這種嵌合體小鼠,它們目前已被用於試驗治療愛滋病的藥物。長著人的器官的嵌合體動物以後有可能被應用於器官移植。

英國通過人獸雜交草案數月內或製造出人獸胚胎

英國人類受精與胚胎管理局(HFEA)當地時間9月5日宣布,人類與動物細胞混合起來製造胚胎並用於醫學研究的計劃「在原則上」獲得了批准。因此,英國實驗室將有可能在數月內製造出首個人獸胚胎。

年底至少進行一項人獸胚胎研究

由於人的卵子不容易得到,動物卵子的來源很多,為此科學家們就考慮把人的體細胞移植到去核的動物卵母細胞中,讓其發育成為一個混合的異種克隆胚胎進行胚胎幹細胞研究,這樣將會解決卵子短缺的問題,由此培養出的胚胎幹細胞可能幫助找到某些疾病的源頭,如與脊髓有關的肌肉萎縮、帕金森氏症或阿爾茨海默氏症等。

日前,來自紐卡斯特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的兩個研究小組向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管理局提出申請,希望能夠獲得許可證,利用治療性克隆方法將人類細胞與牛的卵子結合,製造出早期的嵌合胚胎。現在英國政府為人獸胚胎幹細胞研究開了綠燈,這兩組研究人員隨時準備開展研究計劃,預期將於年底至少進行一項人獸混合胚胎研究。

支持者:新藥物發現領域的革命

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人動物雜交胚胎研究能幫助開發疾病的治療方法,61%民眾表示支持這項科學研究。而科學家們更是以壓倒性票數追捧人動物雜交胚胎研究。

關於人動物雜交胚胎幹細胞可應用於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病症的治療研究,倫敦國王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史蒂芬·明格(Dr. Stephen Minger)表示,這項研究一場新藥物發現領域的革命。

反對者:HFEA沒有資格批准

雖然英國人類受精與胚胎管理局宣布,人類與動物細胞混合起來製造胚胎並用於醫學研究原則上可以開展。但是這項研究很可能將面臨英國高級法院的挑戰,反對者稱,HFEA沒有資格對此研究是否可行做出決定。

英國生殖倫理評論家約瑟芬·昆塔瓦萊(Josephine Quintavalle)表示,「一直以來,人與動物雜交是不被允許的。我們始終以某種理由維持這個禁令。而這件事情很可惡,正在削弱最基本的倫理道德。」

各國進行人獸混合胚胎實驗已不是新鮮事

英國是第一個獲批准進 行人獸混合胚胎研究的西方國家。其實,人獸混合的胚胎實驗在全球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雖然在澳大利亞和許多歐洲國家,這項研究均是被禁止的,但近年來遠東國家開展了許多人獸胚胎幹細胞試驗;而加拿大則通過了人獸混合胚胎研究。

根據人獸混合胚胎實驗,科學家將從人類身上取下一個皮膚細胞的細胞核,再將動物卵子細胞的細胞核除去,把人類的細胞核植入動物卵母細胞中。從基因角度講,這個混合的胚胎細胞中基本上都是人類的成分,占到99.9%%,僅有0.1%%是動物成分。

主張這項計劃的科學家指出,胚胎細胞混合成功後,他們會觀察6天並從中提取乾細胞,完成後立即把胚胎細胞毀滅,絕不允許其活過14天。

人獸雜交恐懼症

2007年9月5日,英國政府下屬的「人工受精和胚胎研究管理局」(HFEA)正式批准了一種人獸雜交胚胎實驗。此消息被國內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不少文章暗示說,HFEA的新法規為培養「人獸雜種」開了綠燈,甚至有媒體配上一幅用電腦做出的人面獸身怪物插畫,搞得不少讀者人心惶惶,以為傳說中的半人半獸妖怪真的要從科學怪人的實驗室裡走上大街了。

其實,事實遠非如此。

人獸雜交實驗的秘密

要消除「人獸雜交恐懼症」,先要搞清HFEA這個新法規批准的到底是哪種人獸雜交。

生物學將雜交分為3種:程度最高的雜交英文叫做Hybrid,指的是用一種動物的精子給另一種動物的卵子受精,這種雜交的結果使受精卵中來自兩種動物的基因大約各佔一半。按照目前的情況看,人獸之間的這類雜交存在很多技術障礙,受精卵不可能繼續發育成胚胎,更不用說生出「人獸雜交怪物」了。

另一種雜交英文叫做Chimera,可以翻譯成「嵌合體」,就是把一種動物的胚胎細胞和另一種動物的胚胎細胞混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胚胎。Chimera一詞來自古希臘神話,是一隻有著獅頭、羊身和蛇尾的吐火怪獸,是提豐百頭怪獸(父親)和厄喀德那(母親)雜交的後代。

用在這裡有借喻的意思。人獸「嵌合體」胚胎中來自人和獸的部分單獨發育,兩者的DNA不會發生混雜,在理論上有可能生出獸面人身的「怪物」。

「嵌合體」並不一定非得在胚胎期間完成,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植物的嫁接。但是,因為異體排斥的原因,高等動物中這類例子並不多見。幾年前轟動一時的「長著人耳朵的小鼠」可以算做一例。當時有不少宗教組織反對這項實驗,認為這是對基因工程的濫用,違背了人類的倫理道德。

其實,那個實驗根本沒有用到任何基因工程技術,長在小鼠背上的「人耳」組織完全來自牛的軟骨細胞,它們附著在一個按照人耳模型做成的可降解支架上,依靠小鼠提供的養料生長,所以具有了人耳的形狀。那隻小鼠是一隻「裸鼠」,天生缺乏免疫系統,所以不會對來自牛的細胞實施攻擊。這項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體器官修復提供備件,並不是要造出人獸雜交的怪物。

第三種雜交英文叫做Cybrid,這個詞是由Cytoplasmic(細胞質)和Hybrid(雜交)合成的新詞,大約可以翻譯為「胞質雜交」。具體做法是:先從動物的卵細胞中取出細胞核,再把人的細胞核移植進去,代替原來的動物細胞核。

因為絕大部分遺傳物質都藏在細胞核內,所以「胞質雜交」所生成的胚胎的絕大部分遺傳密碼都來自人,「胞質雜種」胚胎與人的胚胎差別很小,幾乎完全可以當做人胚胎來進行研究。

2003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被美國科技媒體視為首例成功製造出來的人獸「胞質雜交」胚胎。

其實,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進行過「胞質雜交」,著名科學家童第週為了研究魚的胚胎髮育,把鯽魚細胞核內的DNA提取出來,注射進去掉細胞核的金魚卵子中,獲得了成功。可是,這項技術一旦運用到人身上,就遇到了很大阻力,問題就出在細胞核外的線粒體上。

因為線粒體中含有DNA,它們負責編碼與線粒體功能相關的13個基因,有人認為這13個線粒體基因來自動物,所以「胞質雜交」相當於人獸雜交,會生出怪物來。這個想法並不正確。細胞核中至少含有2.3萬個基因,遠比線粒體基因要多,而且線粒體只負責產生能量(有氧代謝),這一功能在哺乳動物中幾乎都是一樣的,人和獸沒有區別。

打個比方,在基因工程技術成熟以前,人胰島素非常稀缺,早期糖尿病人只能通過注射豬胰島素的辦法來進行治療。那麼,你會把這些病人當做人豬雜合體嗎?進一步說,人和豬的胰島素只有一個胺基酸的差別,假如某人發生了基因突變,體內的胰島素變得和豬相同,你會把此人當做人豬雜種來看待嗎?雖然此人體內帶有一個豬的基因,但照樣能夠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你會對此人有任何偏見嗎?

「胞質雜交」從本質上說和上面這個胰島素的例子是一樣的,只不過把胰島素基因換成了13個專門負責線粒體功能的動物基因而已。但是,這個消息出來後,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軒然大波。反對者稱,這項實驗將會顛覆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違反了倫理道德。

人獸雜交實驗的意義

科學家很早就提出了人獸雜交實驗的設想。去年,英國著名的國王學院和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正式向HFEA提出申請,要求進行「胞質雜交」實驗,被HFEA拒絕。英國皇家學院對此發表聲明,質疑英國政府的這一做法。聲明中說:英國政府的這一禁令嚴重削弱了英國在幹細胞領域的領先地位,對於這項研究的無端的人為乾擾是對患者的一種不公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幹細胞已經被科學界公認為是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的最佳途徑,這些病包括阿爾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亨廷頓氏病、囊腫性纖維化和某些運動神經疾病等。按照科學家的設想,如果能把這些病人的體細胞轉變成乾細胞,就能在培養皿裡再生出這種疾病,便於進行病理研究。同時,如果能在體外對突變的基因進行修復,並培養出健康的干細胞,就有可能對這些不治之症進行有效的治療。

那麼,如何把病人的體細胞轉化成乾細胞呢?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方案就是把這些病人的DNA導入去掉細胞核的卵子內,生成相應的干細胞。這個方法的難點在於人卵子的來源有限,無法大規模進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想出了不少變通的辦法。比如,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刺激體細胞,使它轉變成乾細胞,可惜這個辦法還未成熟,前景不好預測。還有一種比較容易的辦法,就是用廉價的牛或者兔的卵子作為人卵子的替代品,進行「胞質雜交」,獲得完全具有人類性狀的干細胞胚胎。

換句話說,「胞質雜交」技術的出現恰好是為了解決幹細胞領域的倫理難題。

今年年初,英國政府考慮了來自科學家們的意見,決定修改相關法律。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立即實施新法規,而是花了4個月的時間廣泛徵求各界意見。甚至專門撥出了一筆款項,用於進行民意調查。HFEA向公眾發出了一批問卷,並回收了810份有效答卷,其中反對「胞質雜交」實驗的有494人,佔總數的61%。

明確表示支持的人有129個,只佔16%。HFEA仔細分析這些答卷後發現,絕大部分持反對意見的人同時也是乾細胞研究的反對者。這些人站在宗教的立場看待乾細胞研究,相信受精卵就是人,不可隨便造次。同樣,他們認為人是高於一切動物的「神的孩子」,絕不能和動物混在一起。

於是,HFEA把這些人從統計數據中剔除出去,只在支持幹細胞研究的群體中進行統計,結果正好相反,有超過60%的人支持「胞質雜交」實驗。

與此類似,HFEA還曾經主辦過幾次公開討論會,結果多數與會民眾不支持「胞質雜交」實驗。但是HFEA通過調查後得出結論,凡是主動來參加這類研討會的人都已經對乾細胞問題有了強烈的、先入為主的意見,他們的態度並不具有代表性。

HFEA後來改變做法,利用媒體向英國公眾介紹幹細胞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各類雜交實驗的區別。結果,不少人改變了主意,選擇支持「胞質雜交」這項新技術。一項隨機進行的大規模民意調查顯示,有61%的英國人表示支持「胞質雜交」實驗,只要科學家能夠證明這項實驗對治療疾病確實有幫助。

這次民意調查的結果給了英國政府很大的信心,HFEA終於決定撤銷禁令,允許科學家進行「胞質雜交」實驗,條件是:「胞質雜交」胚胎中人類的基因含量在99.9%以上。絕大多數科學家對此予以肯定,認為英國政府開了一個好頭。

科學家們並沒有滿足於這次勝利,英國皇家學院還在試圖說服英國政府,進一步放寬禁令,允許進行「嵌合體」雜交實驗,因為這也是一種研究和治療疾病的好辦法。不過,相比之下,真正的人獸雜交(Hybrid)實驗則沒有獲得科學家們的支持,因為目前看來,這種方法對於治療疾病沒有任何用處。

不管結果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科學家們都同意,絕不將人獸胚胎植入子宮,而且會在胚胎髮育到14天以前把它破壞掉。

對於人獸雜交領域的監管確實很有必要,但是,任何涉及人的醫學實驗都應該嚴格監管,不必把乾細胞或者人獸雜交實驗單獨挑出來。之所以有人對這一領域格外敏感,甚至犯了「人獸雜交恐懼症」,就是因為在他們眼裡,人比動物高貴很多。其實,人都是由動物進化來的,我們和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從遺傳方式到大部分生理過程都是一樣的,沒有特殊性。

英放行人獸混合胚胎只能用於醫療目的

當英國科學家去年底宣布計劃進行人牛混合胚胎的研究時,此舉曾在英國國內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英國政府隨後發表的一份白皮書建議禁止此類胚胎研究。不過,英國本月17日公布的一項法律草案則為科學家進行人獸混合胚胎研究開了綠燈。

政府放行

據英國媒體報導,法律草案提議,科學家今後可以進行三種類型的人獸混合胚胎研究:將動物的細胞注入到人類胚胎中;將動物的遺傳物質DNA注入到人類胚胎中;將人類細胞的細胞核注入遺傳物質已被去除的動物卵子細胞中。

草案同時規定,人獸混合胚胎研究只能用於醫療的目的,科學家只能在實驗室中培育這種混合胚胎,但時間不能超過兩個星期,也不能將其植入人體內。對於政府態度的轉變,英國公共衛生大臣卡羅琳·弗林特認為政府只是為一些特別的研究開了綠燈。

對英國政府的這一法律草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人類基因學研究院負責人約翰·伯恩教授表示了歡迎。他說,「我很高興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發生改變,我同時也理解一些人出於對人獸混合胚胎的擔憂所作出的反應。但是我們現在談論的問題是一堆細胞,而不是胎兒,將這些細胞培育成生命仍然是非法的。」

據悉,目前英國已有兩個研究小組向該國規範胚胎研究的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提出申請,希望能進行人獸混合胚胎的研究。其中,紐卡斯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計劃將人類細胞植入到牛的卵子中,待其形成胚胎後獲取乾細胞來研究治療糖尿病和脊髓癱瘓等疾病的方法。而倫敦國王大學的干細胞生物實驗室研究小組則希望用人牛混合胚胎,來研究治療像帕金森氏症和早老性癡呆等神經元退化類疾病。

引發擔心

科學家指出,通過培育人獸混合胚胎,可以得到大量的干細胞。而乾細胞可以分化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在器官移植和探尋像帕金森氏症、糖尿病等疾病的病因方面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不少人擔心,人獸混合胚胎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風險,如可能把對動物無害但對人體有害的病毒引入人體,從而引發災難性後果。而且,這種研究在倫理上也存在很多問題。

人獸胚胎獲批:不是開禁是監管

獅頭、羊身、蛇尾……希臘神話中人獸雜交的怪物「客邁拉」將成真?

昨日最新消息,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的一項決議令世界嘩然。該項決議宣布,人類與動物細胞混合起來製造胚胎並用於醫學研究原則上可以開展,該機構將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申請,逐個進行審查。

這項決議立刻在世界範圍引起了爭論,焦點是這項決議會否導致怪物「客邁拉」的誕生,從而顛覆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一旦科學的追求試圖突破人類道德的框架,最後的平衡和底線該由誰掌握?

61%英國公眾贊成

其實,用人類與動物細胞混合起來培育胚胎幹細胞,早已有之。2003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教授盛慧珍領銜的課題組,就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在國際上第一次證明,人體細胞核可進行重新編程。

「許多國家都在進行這樣的研究,相信其中也包括英國。」當年為盛慧珍課題組成果進行倫理評估的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與社會學部主任沈銘賢昨日對記者說。

在科學界早已開動的前提下,與其說HFEA這次的決議是開禁,不如說是監管。去年12月,一向對乾細胞研究不太乾預的英國政府發表了白皮書,提議將幾乎所有人和動物胚胎的研究定為違法,引起了科學界很大的不滿。當時,來自紐卡斯特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的兩個研究小組正計劃製造出人獸雜交的胚胎細胞。兩個小組希望HFEA發出許可證,支持他們的實驗。

HFEA認為,首先應確定這類實驗是否需要許可。為此,HFEA歷時3個月、耗資15萬英鎊(約人民幣227.5萬元)在英國公眾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61%的受調查者表示,贊成這類研究,但前提是得到密切監管並有益於科學進步。公眾的態度,促使HFEA對「人獸胚胎」幹細胞研究做出了「原則上可以,但必須逐個審查」的決議。

成功14天內銷毀胚胎

紐卡斯特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科學家提出申請時曾經表示,實驗中和人體細胞混合的牛或兔卵細胞,是專門「剔除了細胞核的」,這樣創造出來的胚胎99.9%是人類,只有0.1%是牛。

「生物的絕大多數性狀是受染色體上的DNA控制的,而染色體存在於細胞核內。」復旦大學生命學院喬守怡教授昨天告訴記者:細胞核外只有極少量的遺傳物質,叫線粒體DNA。按照「人體細胞+去核動物卵細胞」方式組合的人獸胚胎幹細胞,如果真的長成了,那麼這個生物至少外表和解剖結構上,還是像一個人,而不可能是「牛頭人身」式的怪物。

英國兩個研究組織還表示:一旦幹細胞培育成功,他們會在14天內將胚胎銷毀,「客邁拉」永遠不會成真。沈銘賢介紹,14天大的胚胎,還只是一堆細胞,組織和器官都沒開始分化,還不能被稱作通常意義的「生命」。應該說,就是這個承諾,令HFEA最終做出了「原則上同意」的決定。

研究進展將告知公眾

「我們不是為這類研究大開綠燈,只是承認,在慎重和仔細的詳細審查和監管之下,這類領域的研究可以被允許。」前天,HFEA專門就「人獸胚胎」獲批之事,做出了鄭重的聲明。

這份聲明強調,今後所有此類研究都必須按要求提出申請,他們將首先對紐卡斯特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的申請進行審核,結果可能會在11月份進行公布。HFEA還表示,作為「把關人」,他們將和科學界一起,把研究者的進展和將來的計劃不定期地告知公眾,更好地做好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溝通。

事實上,世界上第一份複製人類胚胎的合法執照,也是由HFEA在2004年頒出。為何以保守著稱的英國人,在克隆和乾細胞研究方面卻敢於如此冒險?喬守怡說,或許正是因為英國人「守規矩」的性格,能抵禦科學新發現的誘惑,對人體幹細胞研究的「禁區」,比如怪物「客邁拉」的培育決不涉足,HFEA在管理上才如此大膽。當然,英國在這一領域欲領先世界的想法,也可能是推動力。

評論:守住底線

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9月5日宣布,原則上批准在實驗室培育人獸混合胚胎。據悉,目前英國已有兩所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向HFEA提出了相關研究申請。如果申請成功,科學家有望在年內培育出英國第一個人獸混合胚胎。

「人獸混合胚胎」,這個名字似乎和「複製人」一樣聳人聽聞,它究竟是什麼呢?科學家這樣解釋:從患有特殊病症的病人的皮膚細胞中提取細胞核,植入剔除了細胞核的牛或兔子的卵細胞中。儘管科學家宣稱,這種混合胚胎中將有99.9%的遺傳物質屬於人類,只有不到0.1%來自動物,是最接近人類胚胎的一種,並且這種胚胎有望解決治療性克隆研究中人類卵子缺乏的問題,但是消息一出,還是引起了倫理人士的強烈反對。

涉及胚胎方面的研究總是難免科學與倫理的交戰,基因改造、複製人、輔助生殖技術、定製嬰兒……,無不是在火藥味中一點一點前進,但反諷的是,爭論的激烈性絲毫沒有妨礙研究的突破性,似乎到了「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地步。

從科學的角度講,最大的未知來源於兩個領域:宇宙和人自身。醫學的發展正是人探索自身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獸混合胚胎的研究並沒有什麼不當之處。問題是,一旦走出科學家的實驗室,這些研究成果面臨的將是唯利是圖的市場。

科學如何抵禦住市場的無限誘惑,如何守住科學的精神底線,這是任何自詡「為醫學研究、為人類造福」的科學家們不能迴避的問題。如今不少生物遺傳學的研究成果已進入商業運作,比如就在去年,全球第一家「胚胎銀行」———「亞伯拉罕生命中心公司」在美國成立。

該銀行先行儲備各類精英人士的精子、卵子,然後根據用戶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成熟嬰兒的胚胎細胞。胚胎可以像商品一樣經人設計,投入生產,再送貨到家,科學的初衷已漸行漸遠。

胚胎研究是一門前沿科學,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無數的爭論,但也孕育著巨大的商機。倫理人士「一竿子打死」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是他們的擔憂也並非毫無道理。科學與倫理之爭說到底是關乎生命價值的底線之爭,這個底線就是尊重生命。守住這條線,胚胎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據美國媒體報導,你可曾見過會發光的哺乳動物、不怕貓的老鼠、吐出蜘蛛絲的山羊?這麼神奇的動物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將其他動物的基因注入某種動物的DNA之內,各種神奇古怪的動物便紛紛湧現。科學家創造出所謂的「轉基因動物」來研究疾病治療、製造自然物質和拓展科研領域。

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性狀的可遺傳修飾。轉基因動物就是基因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動物。通過生長素基因、多產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蟲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轉移,可能育成生長周期短、產仔、生蛋多、泌乳量高或抗病性強的動物,目前轉基因技術已在牛、羊、豬、雞、魚等家養動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由於前景莫測,轉基因物種培植被各國法規嚴格控制,要求研究者製作出的動物必須具有可證實的科研和醫學價值。動物研究本身就充滿爭議,2009年5月份的美國民意測驗顯示有43%的民眾認為在動物身上進行醫學研究「在道義上是不可接受的」。儘管如此,轉基因動物涵蓋了來自各個動物種群的物種,它們在對抗疾病和改善環境方面表現出更強的適應性。

以下是科學家「製造」出的最神奇、最古怪的10種轉基因動物。

1、熒光鼠

2007年末,熒光鼠腦細胞的圖片傳遍世界各地,從「福利客」超市的宣傳海報到「自然」雜誌的封面。這些五彩斑斕的腦細胞是單個的神經元,鮮豔的色彩幫助科學家將它們區分開來。英國哈佛大學的傑夫-里奇曼為首的科研小組在實驗鼠的基因組中導入水母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使其在紫色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綠色熒光。這種綠色熒光基因對小鼠無害,只起到標記作用。

我們所有人都聽說過蜘蛛俠,但是你聽過蜘蛛山羊嗎?這種轉基因山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們能產生普通的蜘蛛絲。這種構成蜘蛛網的同樣物質由它們的乳腺產生。

很多科學家把蜘蛛絲叫做「生物鋼」,有著超強的抗張強度。研究人員稱,如果把很多蜘蛛絲擰成一股繩的話,它足夠強韌,可製成防彈背心、降落傘繩,或者從飛機到航母等設備。蜘蛛絲還可被製成人造韌帶和人造腱,支撐組織、骨骼和神經細胞,讓它們在生長期間保持穩定。隨著細胞的逐漸生長,這些人造絲部分會逐漸分解。但蜘蛛與蠶不同,把很多蜘蛛放在一起它們會彼此蠶食。因此,科學家始終致力於想出集中生產蜘蛛絲的方法。

幫助「生產」這些山羊的懷俄明大學分子生物學家蘭迪-劉易斯說:「從概念上講,這個過程非常簡單。用於絲蛋白的蜘蛛絲基因與控制蛋白質構成組織的山羊的DNA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它是乳腺,只形成於哺乳期。然後,細胞與卵結合生成胚胎,胚胎有著合成其DNA的基因。當母羊開始分泌乳汁時絲蛋白就產生了。」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一項新技術,使得老鼠具有了抵抗各種癌症的能力,而這個科學突破將使癌症患者有望接受無副作用的治療。

這些老鼠內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是未來療法的關鍵,它能消滅腫瘤細胞,卻不會傷害體內的健康組織。通常情況下,一般的癌症治療會使患者出現疼痛、噁心和掉頭髮等情況。科學家們希望有朝一日把這種蛋白質用於癌症患者身上,使他們擺脫這些痛苦。

這個突破取決於一種叫Par-4的老鼠基因,它生產這種蛋白質。研究人員讓一組老鼠擁有比正常情況下更多的蛋白質。《癌症研究》雜誌報導,後來他們發現,這些老鼠對許多癌症類型產生免疫力,像肝癌和前列腺癌等。測試顯示,這種蛋白質還能抵抗乳腺癌、胰腺癌和頭頸癌等。美國的這些科學家們表示,至關緊要的一點是這些老鼠沒有出現任何明顯的副作用。

4、翡翠海參

翡翠海參看起來更像一片樹葉,而不是黏滑的腹足軟體動物,但它卻是已知第一種在自然演化過程中發生轉基因現象的物種。這種生物令很多科學家大惑不解。就像緬因大學的瑪麗-朗波發現,它們居然能夠利用水藻食物中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以產生能量。沒有任何其他動物能夠這樣利用葉綠體。

朗波研究發現海參中的一種基因與水藻中具有光合作用的基因類似,這表明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該基因或許通過自然進化的方式從水藻轉移到海參的DNA中。雖然目前還很難證實海參身上的這種基因轉移,但朗波仍表示「我們正致力於探究這種轉移是如何發生的」,這將有利於科學家探索動植物間的基因轉移是否會發生在其他的物種上。

2003年,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家公司宣布,經過轉基因技術他們已經研製出能發熒光的小型熱帶魚——「熒光魚」。這種「光芒四射」的紅色熒光魚,是利用轉基因技術得到商標註冊的第一種商業性熒光寵物魚。改基因後的斑馬魚散發出粉紅色熒光,遠看像金魚一樣。目前,公司以GloFish的商標對紅色熒光魚進行了註冊,這標誌著轉基因熒光魚可以被當作家庭寵物出售。

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觀賞魚,身上有黑白相間的條紋。熒光斑馬魚被分別轉入了水母綠色熒光蛋白或者珊瑚蟲紅色熒光蛋白的基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夠發出綠光或紅光。熒光魚作為觀賞魚在市場上銷售,是第一種上市的轉基因動物。

針對改基因熒光魚的研發,環保人士提出了擔憂,認為「異類魚」投放大自然後會給生態平衡帶來毀滅的影響,也認為轉基因魚可能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

蚊子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全球約有3000種,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能傳播多種疾病,是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近年來,全世界科學家都在努力研究轉基因蚊子,以降低其對人類的危害。

倫敦帝國學院的科研小組培育了一種轉基因蚊子,其中的雄性具有熒光睪丸,很容易被識別,然後令其不育。研究者稱,可以將大量這樣的轉基因蚊子放到野外與普通的雌蚊交配,減少瘧蚊的產卵量,從而慢慢減少瘧蚊的數目。這種轉基因蚊子沒有生育能力,所以不會將基因遺傳給野生蚊子。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了一種蚊子,它具備了不再感染瘧疾的能力,將這些蚊子放入野外可以有效切斷人與蚊子之間的瘧疾傳播途徑。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蚊子被飼以未感染瘧原蟲的血液時並無明顯優勢,不過在飼以含有瘧原蟲的血液後,比普通蚊子更能適應環境。這意味著,跟普通的蚊子相比,這種轉基因蚊子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強,死亡率更低。被瘧原蟲感染不會殺死普通蚊子,但是會降低其繁殖率。

7、超級老鼠

一種超級老鼠可以不知疲倦地奔跑數小時、壽命更長、擁有更強繁殖能力、吃得更多而不增加體重……美國科學家培育出的這種轉基因老鼠震撼了世界,引起人們的遐想:培育超級老鼠的技術手段能否應用於人類,改善人類的能力?第一隻超級老鼠誕生於大約4年前。如今,科學家已經培育出500隻超級老鼠。

研究者將高度活躍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C)基因注入老鼠胚胎。基因轉化的老鼠在運動時有效利用身體脂肪產生能量,同時避免產生大量乳酸。乳酸可導致肌肉痙攣,即使耐力最強的運動員也會發生肌肉痙攣。

科學家漢森教授說,超級老鼠主要利用脂肪轉化能量,體內只產生非常微量的乳酸,它們不吃不喝也能跑4到5個小時。這種老鼠最多能以每分鐘20米的速度奔跑6公里,也就是說,它能連續不間斷奔跑5個小時甚至更多。科學家說,這相當於一個人不間斷地高速騎自行車翻越阿爾卑斯山,只有人類頂級運動員可以做到,比如環法自行車賽七冠王蘭斯-阿姆斯特朗。

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近日又取得了一項重大的科學突破:該研究所的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能下「神奇雞蛋」的小雞。這種經過基因改造的小雞所下的蛋能用來製造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的藥物。這一重大科學突破無疑為大規模生產藥物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前景。科學家用於研究的小雞名為「依沙褐殼蛋雞」,這種法國品種雞每年可下約300顆雞蛋。經過基因改造後的「依沙褐殼蛋雞」,其DNA中含有人為加入的人類基因,當母雞生下蛋後,科學家就能從雞蛋的蛋白中提取用來製造藥物的蛋白質。

牛津生物醫藥公司的研究人員安德魯-伍德表示:「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技術適用於不同種類的基因,因此這些母雞也可以被用於製造許多不同的蛋白質。未來,這種技術有望用於治療包括帕金森症、糖尿病和多種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

日本科學家最近通過改變老鼠的基因,培育出了一隻不怕貓的老鼠。在科學家展示的照片中,一隻褐色老鼠離一隻貓不到一英寸,在貓的身邊嗅來嗅去。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動物的恐懼可能是由它們靈敏的嗅覺喚起的。老鼠擁有大約1000個嗅覺感受器基因,而人類只有400個起作用的和大約800個不活躍的嗅覺感受器基因。

在用老鼠所做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確認並移除了老鼠大腦嗅球上的某些感受器,結果這些老鼠變成了一群無所畏懼的囓齒動物,在天敵面前轉來轉去,顯示出極強的好奇心,永遠不知道危險的存在。

攜帶細菌基因的轉基因豬可產生更清潔,污染更少的綠肥。這些基因,可幫助豬除去食物中的磷酸鹽,從而有助減少豬畜牧業中產生的對農業有害的廢物。

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豬研究小組成員Serge Golovan說:「植物含有許多有機磷,而普通豬不能使用它。」沒吸收的磷流散在環境中,危害溪流中的生物,產生溫室氣體。

轉基因豬經過遺傳修飾,在唾液中產生肌醇六磷酸酶,從而可以吸收植物中的磷,而普通豬是不能消化磷的。對轉基因豬產生的肥料進行分析發現,他們比普通豬的排磷量減少了75%。

圭爾夫大學研究小組使用來自大腸桿菌的肌醇六磷酸酶基因,將該基因插入到豬基因組中,豬的唾液中產生這種酶。這種污染性小的豬所排泄的磷比食用肌醇六磷酸酶的豬要少得多。

轉基因鮭魚(又稱三文魚)的生長速度要比野生或養殖的同類都快得多。如果你生活在美國,也許你早已消費過轉基因玉米及大豆,很快,第一代轉基因動物可能也要游上你的餐桌了。

由美國AquaBounty公司研製的「轉基因大西洋鮭魚」正等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批,一旦通過,該魚預計將能在兩年內上市。《彭博商業周刊》的報導表示,美國每年要消耗近30萬噸的三文魚,其中三分之二都為人工養殖的大西洋鮭魚。該魚種的野生數量稀少已瀕臨滅絕。如今的美國鮭魚市場已為新食材的出現做好了準備。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全新出現的物種。

「轉基因大西洋鮭魚」是融合了大洋鱈魚和太平洋最大鮭魚種類帝王鮭這兩種魚類基因的鮭魚。科學家利用大洋鱈魚的基因片段,促進生長激素的編碼基因的活動,能使鮭魚細胞日夜不停地生成生長激素。

AquaBounty公司的創始人埃利奧特(Elliot Entis)對哥倫比亞地球研究所表示,更快的生長速度意味著轉基因鮭魚只需要比普通品種少25%的養殖飼料。鑑於轉基因鮭魚的養殖飼料有一半都能從植物中得到,其實際所需的分量只有傳統養殖的三分之一。

這使得轉基因鮭魚的價格比其正常品種來說更加便宜。《彭博商業周刊》的報導稱,轉基因鮭魚每磅成本是傳統鮭魚的75%。

這次的「鮭魚2.0版」看起來什麼都好,不過有些地方卻還有待提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301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