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洋軍閥,必須從袁世凱說起。袁世凱不僅是北洋政府的締造者,也是北洋各派軍閥的締造者,北洋各派軍閥幾乎都是從袁世凱那裡分裂出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很低,長期是一個白臉的形象。在評價最低的時候,袁世凱受干夫所指、萬人唾罵,他在河南的墳墓都被人給挖了,骨灰揚棄,現在袁世凱好像還剩下幾根枯骨存放在河南安陽的博物館裡。
在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國家發展過程之中做出的貢獻,尤其是袁世凱引進了許多西方的器物文明和近代制度,對中國社會的改革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不管袁世凱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他身上有一個致命的污點是沒有辦法抹去的,那就是他在1916年悍然稱帝,復辟帝制。每一個政治人物,他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就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對於袁世凱來說,他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掌握了國家政權,那麼他就有責任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找到正確的道路。但是,袁世凱非但沒有去找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反而進行了復辟,開了歷史倒車。這一點怎麼說袁世凱都難辭其咎。有人說袁世凱這麼做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袁世凱不開歷史倒車、不復辟,那麼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形象應該是正 袁世凱面的、積極的。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我們來看看袁世凱為什麼要當皇帝。
袁世凱一共活了57歲,從1859年到1916年。我們說他是北洋政府的締造者和民國初期多數軍閥的源頭,但實際上袁世凱生活在民國的時間只有4年,即從1912年到1916年。他57歲人生的前53年都生活在清朝。袁世凱的一隻腳已經踏入了民國,可身體的絕大部分還留在清朝。這樣一個橫跨兩個時代的人,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傳統的,是屬於晚清的。在晚清,袁世凱的活動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袁世凱走的是一條傳統的中國人求官、做官、做事的路子。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一個官宦人家。所謂的官宦人家主要是指他的叔祖袁甲三曾經做過封疆大吏,到他父輩的時候,家人只是清朝普通的中級官員。家庭對袁世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走科舉、考試、做官的道路。很遺憾,袁世凱讀書的能力不強,對讀書沒有什麼興趣,一輩子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上。多次科舉落第以後,袁世凱主動放棄了這條路,利用家族的人脈關係和資源走了另外一條道路。袁家有個世交叫做吳長慶,吳長慶是淮軍的重要將領,當時統帥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慶軍駐紮在山東。袁世凱就是去投靠他。
吳長慶對遠道而來的世侄很關照,留袁世凱在軍隊裡面幫辦營務。這裡的營務類似於現在的辦公室事務,袁世凱就相當於吳長慶的辦公室主任。袁世凱讀書不怎麼樣,但是辦事能力很強,把慶軍營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吳長慶的信任。後來吳長慶奉調朝鮮,平定朝鮮局勢,就帶著袁世凱去了。袁世凱在朝鮮紛繁複雜的局面下,處置得當,嶄露頭角。於是,吳長慶回國的時候就留一半的軍隊在朝鮮由袁世凱統帥。袁世凱在之後數年時間裡,在朝鮮既要應付朝鮮內部各政治派系的紛爭,又要抵抗虎視眈眈的日本勢力的覬覦和入侵。他手上的牌很少,背後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但袁世凱把朝鮮局勢控制得很好,並且成功遏制了日本勢力的侵犯。他幫朝鮮國王按照西方的近代軍法訓練了一支新式陸軍。這次訓練的經驗讓袁世凱對西方近代軍事有了了解。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軍隊一敗塗地。清廷上下都認識到進行軍事改革,必須建立一支新式陸軍。那麼新式陸軍在哪建?由誰來負責呢?他們選擇了天津的小站,這個負責人就選擇了袁世凱。之前,袁世凱把自己的練兵心得寫成了兵書,遍呈朝野達官顯貴,希望他們能夠引薦自己,如今終於得償所願。1895年,袁世凱來到了天津小站。從此,天津小站不僅是一個地名,也成了袁世凱的福地,成了北洋各派軍閥的發源地。在小站,袁世凱訓練出了一支私家軍。後人常常把袁世凱稱為軍閥,但是「軍閥」在近代中國並不是以他為始作俑者。湘軍的曾國藩和淮軍的李鴻章何嘗不是軍閥?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組織軍隊的。曾國藩組織軍隊主要靠血緣和地緣。他依靠親朋好友以及同鄉、同學來組織軍隊,比如他的一個同鄉能招募到一個營的兵力,他就委任這個同鄉為營長;如果這個同鄉能招募到一個團的兵力,他就委任這個同鄉為團長。依此類推,湘軍一層一層建立起來,官兵一級一級對上負責,最後所有人的權力和指揮都歸到曾國藩的手中。這樣曾國藩就組織了一支子弟兵,全軍上下都要服從曾國藩的指揮。李鴻章的淮軍也與之類似。但是,袁世凱組織的小站新軍並不是按照血緣、地緣關係組織的。他在招募士兵的時候非常挑剔。袁世凱挑選士兵。主要看應徵者長相是不是忠厚、個性是不是老實。如果一個人是出生於市民階層並且油嘴滑舌,袁世凱肯定不用。另外,袁世凱對那些遊手好閒、抽鴉片的也堅決斥退。所以,袁世凱重用的官兵都是像曹錕、張勳之類看起來傻傻的、有點肉的、五大三粗的人。 如此標準保證了小站新軍的素質。袁世凱的這種做法被後來的各派軍閥所沿用。比如後來馮玉祥在招募軍隊的時候,就秉承兩個標準:一是看這個人是不是農村來的。二是讓他把手伸出來看看手上有沒有老繭。如果應徵者是手上長滿長繭的農民,立刻錄用。
但是,袁世凱怎麼就一步一步走向復辟和黃袍加身了呢?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能忽視的原因是,民國雖然建立了,議會也成立了,但是議會民主怎麼搞,當時全國上下都處於一種模糊狀態。新當選的第一屆(民國元年)的國會議員,都很有熱情,也想把議會搞好,但是缺乏現實的操作經驗和能力。比如開會的時候,議員們首先要為會議的議程爭論不休;比如今天開會是選舉議會的議長,大家卻還在爭論怎麼投票、怎麼計票、怎麼保證過程的公正透明;又比如今天要討論一個議案,提案者自然是希望議案順利通過,跟他關係好的人會全力支持,跟他關係不好的人則可能並不是因為議案內容而是因為反對提案者而出來阻撓通過。如果這個議案被通過了,那麼反對者會接受不了失敗,可能掄起椅子就上去打架。同時議會對於自身在整個政治體制當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它畢竟是中國社會的新興事物,議會和各個政府機關、和各級政府怎麼銜接,大家都沒有想好。結果就導致了政局混亂。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反而覺得治理起國家來處處不能得心應手。在晚清,袁世凱當過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也當過外務部大臣和軍機大臣。當時他治國理政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事關係,袁世凱在與議會(也包括最初聽命於議會的內閣)的種種磨合中切身感到了議會政治在中國的不成熟。之前53年在清朝任官的政治經驗讓袁世凱對於執政的效能有切實的追求,他希望自己的政策主張能夠貫徹下去。1913年,袁世凱開始不尊重議會了。他通過流氓手段逼迫國會選舉自己為正式大總統,國會照辦了。袁世凱並沒有遭到強有力的反對。這讓他產生了一個錯誤的看法,就是強權統治比遵守議會的各種規章制度更能夠貫徹自己的方針政策,更有效率。於是,他回歸到清朝末期那種強權統治的狀態上去了。
第二個原因是,民國雖然成立了,但是強大的中央政府並沒有隨之成立。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央政府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常態,也是中國人想當然的心理常態。從晚清開始,中央弱地方強、實權歸於地方的狀態就已經出現。民國成立後,這種中央衰弱、地方實力壯大的趨勢進一步加強。袁世凱站在中央的角度,自然希望恢復強幹弱枝的狀態,希望有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來推動自己的各項方針政策,但他面臨的局面比慈禧太后更糟糕。首先,南北在對峙。南方各派軍閥不是出自北洋,他們不買袁世凱的帳。袁世凱的命令可能只局限在華北和長江流域一帶。第二,即便是華北和長江流域一帶那些出身北洋的將領們也越來越不買袁世凱的帳,地方割據稱雄的情況開始出現,讓袁世凱感到民國初期中央的地位和權威甚至比清末都不如。所以袁世凱花了大力氣去削弱地方壯大中央,比如鎮壓「二次革命」,比如設立將軍府。 第三個原因是,袁世凱身邊的人慫恿他復辟。他們大談民主共和的壞話,讓袁世凱萌生了復辟帝制的念頭。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2799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