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在萬歲山上吊而亡,大明王朝宣告基本滅亡。明朝宗室和遺留的大臣紛紛轉移到江南,這個時候,在南京的文武百官決定擁立朱家遺留的藩王重建明朝。在各派經過激烈的爭奪之後,最終四鎮總兵依靠軍閥勢力勝出,擁立朱由菘為皇帝,改元弘光,這個政權被稱作南明。
南明一直在軍閥勢力的利用下,頻繁更替,在短短的17年間經歷了四個皇帝,其中前兩年就換了三個皇帝,1646年10月,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歷史上一直稱其為桂王。
南明政權一直都在進行抗清活動,一度與李自成遺留的大順政權、張獻忠遺留的大西政權以及台灣的鄭成功等一起對清朝取得了一些勝利。永曆政權一度控制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四川、江西七省,並在北方的陝西、山西、甘肅等地取得優勢。這被歷史學家成為第一次反清高潮。
南明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軍閥勢力混亂,經常相互排擠,而不能把主要力量用於打擊清軍,南明各派勢力在清軍喘息過後,被各個擊破,何騰蛟、張同敞等將領先後被俘殺害。南明占領的湖南、廣西等地紛紛失守。
永曆六年,張獻忠的部下孫可望、李定國等將領建議和南明聯合抗清,並定都安龍。南明與大西聯軍對清軍展開全面反擊,李定國取得定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領土,然後南下取得桂林大捷、衡州大捷,先後擊斃定南王孔有德和謹親王尼堪,全天下為之震動。此時,在東南的鄭成功也發動大規模的攻勢,連續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等勝利。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反清高潮。
南明雖然一次次取得勝利,但是其內部矛盾一直存在,孫可望一直嫉妒李定國的功勞和才能,逼走了李定國,但是他自己則在在戰鬥中屢屢失利,失去了大片的領土。
(南明最大的叛徒孫可望)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想篡奪皇位不成,被李定國打敗。孫可望投降了清軍,當了漢奸。他把南明所有的情報都告知了清軍。清軍主力從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分路進攻南明軍隊,南明主力基本被消滅。李定國和桂王逃往緬甸。1661年,吳三桂進攻緬甸,緬甸國王交出了桂王,桂王被殺,李定國在憂憤中病死。但此時南明並沒有滅亡,鄭成功擁立朱術桂為監國,鄭成功的軍隊一直在沿用桂王永曆的年號,直到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朱術桂自殺殉國,南明至此滅亡。
南明政權對清政府的抗擊,一度激勵了無數的漢人自發抗清。雖然南明一度困難重重,但是之前明朝的一些屬國,像朝鮮、日本、安南、呂宋、占城等國依然向南明進貢。南明鄭成功曾經四次向日本借兵,日本差點就出兵三萬用於支援南明。而朝鮮則一直是南明的忠實支持者。
(鄭成功曾四次向日本借兵)
因為早在萬曆年間,大明多次幫助朝鮮打敗日本的侵略,朝鮮人對大明一直抱有感恩之心,對明朝一直很恭敬。後金進攻明朝的時候,朝鮮人經常和明朝軍隊聯合抗擊後金軍隊。清朝占領朝鮮以後,多次讓朝鮮出兵入關作戰,但是朝鮮總是以各種理由延誤出兵日期,要麼就把兵糧沉入海底,故意不出兵,清軍也沒有辦法。清軍入關後,朝鮮經常和漢人組織反清復明活動,雖然效果不大,但是他們對大明一直忠心耿耿。當南明對抗清軍的時候,朝鮮經常援助南明政權。說白了,朝鮮這個一直以來受中華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從內心裡就瞧不起清軍,覺得清軍是野蠻文化的代表,日本則認為清軍是變態的部族,也瞧不起他們。
這些國家如此尊重大明,可見大明所代表的先進文明曾經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是多麼的深遠。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南明雖小,但是其代表的則是曾經一度輝煌,而大家都不願意其消亡的先進文明。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269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