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在歷史上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他成功登陸台灣清除了台灣割據勢力,讓中國得以統一,是傳頌千古的愛國英雄。但是他兩次投降滿清政府,是某些人眼中的「民族」敗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施琅祖父時家境還算富裕,但是到了他父親時就開始逐漸衰落,不過他父親的人緣很好。據說他天生神力,自幼見識過人,因此長輩們都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惜他自幼喜歡習武並不想考取功名。施琅下決心棄文從武,苦練武藝,精研兵法。那時候戰亂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施琅十七歲從軍,投靠了明朝總兵鄭芝龍,鄭芝龍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兒子大家一定知道,他兒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鄭成功,不過那時候鄭成功還沒收復台灣,施琅就這樣加入了鄭芝龍的隊伍。
順治三年,鄭芝龍眼看再也無法抵擋滿清的大軍,認為大勢已去,便派人聯絡投降滿清,率領了施琅等一干人等投降了清廷,可惜的是,投降後,鄭芝龍就被軟禁起來了,而施琅等人則被分配到了清軍的軍營,編入攻打南明政權的部隊中。到了順治五年,施琅在得知鄭成功起兵抵抗滿清,便率領部下一起投奔了鄭功成。
由於施琅的軍事才能出眾,所以鄭成功任命他做部隊的左先峰,凡事都要和他商量後才做決定,可是時間長了之後,兩個人的意見不合,關係越來越差。施琅手下有個叫曾德的士兵,違反了軍紀要判死罪的,他害怕被處死,就跑到了鄭成功那裡,施琅知道後,不顧鄭成功的反對把人捉回來就砍了。鄭成功知道之後,十分生氣下令處死了施琅父親和弟弟。施琅為報殺父殺弟之仇,決定投靠滿清。滿清朝廷任命施琅做清軍副將。
施琅投降了滿清之後,多次帶兵攻占台灣,可惜最終都是無功而返。據說都是在船隊越洋時遭遇了惡劣的天氣。而當時的康熙皇帝聽從了鰲拜等人的主和意見,決定不再討論征服台灣事宜,並把施琅調回北京擔任內大臣。就這樣,施琅一等就是等了十三年的時間。到了康熙二十二年,鄭經去世之後,鄭氏的後人為了爭皇位,發生了內訌,康熙便重新任命施琅帶兵攻占台灣。康熙在施琅臨行前,對施琅說:「在攻占台灣這個事情上,朕一直都是支持你的看法的,只是當年朕尚無實權,現在時機重來,希望你能不負所託。」
就這樣施琅回到了福建,操練水兵,搜集軍情,制定攻台的路線。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年,施琅帶兵對澎湖的鄭軍發起了進攻。由於鄭家士兵人心渙散,無心戀戰,很快就被施琅攻下了澎湖。澎湖被攻陷,台灣就等於打開了大門。施琅一方面派人到島上勸降,一方面請求對鄭家王朝實行招安政策,和平統一台灣,使台灣百姓免去了戰亂之災。
施琅傳奇的一生,後人對他的評價,無外乎就是他背叛鄭家投降滿清以及他統一了台灣。其實,不管施琅是投降滿清,還是統一台灣,他都為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作出了貢獻,大家覺得他到底是英雄還是漢奸?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