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天梟徐樹錚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一直被譽為北洋軍師,皖系名將,段祺瑞的靈魂,32歲成為民國政府陸軍部軍學司司長,34歲任陸軍部次長。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曠世奇才,自幼聰穎過人, 「七歲能詩」,譽為神童,12歲中秀才,16歲補稟生,可謂少年得志。後來認為「儒者讀書,要以致用為宗」,走上了棄筆從戎的道路。1901年,年僅21歲徐樹錚前往濟南,欲投奔當時的山東巡撫、統領新建陸軍的袁世凱。並上書一封陳述強國強軍之道:「國事之敗,敗於兵將之庸蹇。欲整頓濟時,舍經武無急務」。此時由於袁世凱正值母喪丁憂,所以不能親自接見徐樹錚,便派山東觀察使朱鍾琪來代他考察這位年輕人。但徐樹錚與朱鍾琪話不投機,最後被拒之門外。
徐樹錚將軍
歷史總是充滿了機緣巧合,就在徐樹錚在濟南城中顛簸流離,靠賣字為生的時候,一天在路邊賣字,恰好遇到了路過此地的段祺瑞,段祺瑞頗欣賞徐樹錚的才華,兩人一見如故,段祺瑞遂聘徐樹錚為記室(秘書文職類工作),徐樹錚遂成為段祺瑞20多年的左膀右臂,從此開啟了他叱吒風雲的政治事業的起點。1905年段祺瑞派徐樹錚赴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並於1910年回國,在段祺瑞麾下任職,成為段祺瑞的心腹謀士。
國務總理 皖系首領 段祺瑞
時間定格在1912年,這一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成為了大總統,段祺瑞任內閣總理。徐樹錚隨即被任命為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後轉為軍馬司司長,時年32歲。兩年後,被升為陸軍部次長,積極主張武力統一全國,年僅34歲,成為民國時期最年輕的高級將領和官員之一。時間轉眼進入了1918年,這一年,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集團發動的意在統一全國的「南北統一戰爭」全面失敗,造成了北洋系內部皖系和直系的嚴重不和,雙方相互打壓排擠。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已成為眾矢之的,最受段祺瑞器重的徐樹錚更是被推上風口浪尖。為了轉移視線,開闢一條新的發展思路,徐樹錚選擇去了西北籌邊。
北洋邊防軍
當時外蒙古的情況是:辛亥革命時,外蒙古在俄國庇護下獨立,後又取消獨立,改為自治,中華民國僅享有宗主權的空名,中國在外蒙的主權幾乎喪失殆盡,外蒙已淪為沙俄的殖民地。其實徐樹錚很早就關注外蒙問題,1912年在給當時還是段祺瑞手下幹將的靳雲鵬的信函中就已闡述他力保蒙古的戰略思想。1918年10月,徐樹錚派人到各地招募新兵,組成三師四旅的邊防軍。1919年4月,徐樹錚提出《西北籌邊辦法大綱》,不僅主張撤治,更提出了使外蒙與內地一致的同化政策,其實就是要收復外蒙古,行使主權。6月13日,段祺瑞內閣政府正式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邊防部隊陸續開拔進入外蒙,為徹底解決外蒙問題作準備。
收復外蒙進軍路線
由於1919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問題,這個中國收復外蒙古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北洋政府加緊了同外蒙古關於回歸問題的談判。北洋政府駐庫倫(今烏蘭巴托)都護使陳毅總督與外蒙王公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達成了《改善蒙古未來地位六十三條》,但立即遭到了外蒙「議會」的否決。這使北洋政府意識到必須加快速度解決蒙古問題。1919年10月,徐樹錚率領一旅邊防軍,揮師出塞,向外蒙「首都」庫倫(今烏蘭巴托)進發。他一路上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大有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氣勢。10月底,徐樹錚率軍抵達外蒙首府庫倫,隨即軟禁了外蒙哲布曾丹巴活佛(外蒙「皇帝」)及其他王公貴族。並警告外蒙「總理」巴德瑪多爾濟「限一天內解決外蒙撤治談判問題」,並逼迫其簽字同意。
徐樹錚在外蒙
於是第二天,即1919年11月17日,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書中國總統,呈請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11月22日,大總統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回到中國懷抱。同時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統一。徐樹錚不僅從政治軍事上完成了對外蒙古的統一,還在外蒙古採取了引種蔬菜、修建公路、開辦銀行、創刊日報、加強中華文化教育等措施,為外蒙古的社會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237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