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歐洲大陸上最悲催的國家,國土一分為七,損失超87%

19世紀中期的奧地利帝國,用內外失守來形容絕對恰如其分。

1859、1866年,奧地利占據的倫巴第、威尼斯地區,在統一潮流如火如荼席捲亞平寧半島之時,先後併入了欲重振雄風的義大利王國。

1866年,普奧雙方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結果大敗虧輸的奧地利被剔除出德意志聯邦,並永遠不得干預其一切事物。

與此同時,帝國境內民族主義思潮頻現,大有燎原之勢。第二大民族匈牙利(占比超20%)亦對維也納統治頗有怨言。

內外交困的奧地利帝國決定擴大統治基礎,穩固大廈將傾之政權,遂給予匈牙利人相應參政之權利。如此,奧匈帝國在1867年橫空出世。

下圖(圖1)——1867年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制國家,奧地利和匈牙利分有自己的政府、議會和首相,各自管理本身事務。然匈牙利在帝國中居於次要地位,不僅尊奉奧地利皇帝為本國國王,而且國防、外交、財政等至關重要大權均掌握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掌中。

下圖(圖2)——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改頭換面的奧匈帝國,在諸國林立的歐洲大地上,國土面積位居第三位,僅次於擴張成性的沙俄帝國和日落西山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908年,蠻橫地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後,版圖面積達67.6萬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其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原油產量之豐富位居全歐之冠。

下圖(圖3)——吞併波赫後的奧匈帝國

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奧匈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在檢閱軍事演習後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塞拉耶佛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將自身綁在德國戰車上的奧匈帝國,在隨後四年多的時間裡,血腥廝殺於歐洲大陸,其損失可謂是災難性的。

大戰將奧匈帝國的腐朽發動徹底暴露在世人面前,使其內部矛盾空前尖銳。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推動下,境內的各族人民紛紛覺醒並行動起來。奧匈帝國的崩潰瓦解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各民族政權如雨後春筍,紛紛昂首傲立在經戰火塗炭的荒蕪大地上。

1918年11月3日,奧地利被迫簽訂停戰協定,無條件投降。

下圖(圖4)——20世紀初的歐洲局勢圖

淪為待宰羔羊的奧地利,面對滿目瘡痍、四分五裂的國土,只得靜靜等待戰勝國的處理。

1919年9月11日,協約國與奧地利簽訂《聖日耳曼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1.確認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與匈牙利分立;

2.無國際聯盟應允下,奧地利不可直接或間接放棄其獨立地位。換句話說,奧地利永遠不得與德國合併;

3.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1929年以前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獨立;

4.將前波西米亞王國(包括300萬德意志民族居住的蘇台德地區)、摩拉維亞和奧屬西里西亞(包括波蘭人聚居地切欣地區)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5.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以及達爾馬提亞沿岸地區劃歸南斯拉夫;

6.割讓南蒂羅爾、特蘭提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的利亞和達爾馬提亞海外的一些島嶼給義大利(成為自由港的阜姆除外)。由此奧匈帝國沿海領土全部併入他國版圖,萎縮的奧地利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內陸國,經濟發展嚴重受限;

下圖(圖5)——奧匈帝國的崩潰

7.割讓布科維納和特拉西瓦尼亞予羅馬尼亞(使其國土面積增加約一倍);

8.加里西亞地區暫由協約國管理,後併入波蘭。

除此之外,條約還規定奧地利陸軍不得超過3萬人,不得擁有潛艇和空軍,除保留3艘巡邏艦外,其餘艦隻全部交給協約國掌管。

至此,曾經雄踞歐洲大陸的奧匈帝國,由一變七,相對於奧地利而言,損失的土地面積高達87.6%。近代以來,是歐洲大陸上最為悲慘的國家,可謂實至名歸。

下圖(圖6)——奧匈帝國國旗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2309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