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帝國貪圖一艘軍艦 丟了近200萬平方公里領土

今年是一戰凡爾登戰役100周年,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近200萬兵力,雙方超過30萬軍人陣亡,50多萬人受傷。直到今天,戰場儘管已經成為農田,但每年依然能挖出大量彈片。實際上,對於協約國一方的英法而言,一戰本不應傷亡如此巨大,以至於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在一戰前,曾有一個帝國猶豫不決,不知該加入哪一個陣營。「海外探客」認為,如果英法能夠爭取到這個帝國的支持,將令德國腹背受敵,德國皇太子可能就不敢率領大軍直撲凡爾登。可惜的是,最終德國搶占了先機,付出的僅僅是一艘軍艦。

這個對英法和德國都很重要的帝國就是鄂圖曼土耳其,可惜當時英法沒有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在一戰爆發前,鄂圖曼帝國實際上一直在猶豫。這個時機相當微妙,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中東和北非的領土正在紛紛喪失,而歐洲的大戰可能成為一個重現帝國榮光的機遇,問題是加入英法一方的協約國還是德奧一方的同盟國。

探客分析,從情感上講,鄂圖曼土耳其傾向於加入協約國,因為畢竟是英法兩國在1853年幫助了土耳其,最終打贏了克里米亞戰爭,這一戰英國損失約2.5萬人,法國10萬,沙俄則達到100萬。土耳其暫時擺脫了存亡危機,沙俄軍隊退出了多瑙河流域和黑海。但從此沙俄與土耳其之間的血海深仇又加重了一重。轉眼過去了將近60年,俄國人仇還沒忘,拒絕土耳其加入協約國。而大英帝國此時又辦了一件沒有商業道德的事,把土耳其海軍已經付出400萬英鎊巨款訂購的一艘22000噸戰列艦扣留,編入皇家海軍,改名「愛爾蘭號」,讓土耳其政府十分灰頭土臉。

對手浪費感情,就讓德國人看到了機會。1914年,德國戰列巡洋艦「戈本號」炮擊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海軍基地,打響一戰在地中海的第一炮,又前往義大利補充1500噸燃煤,隨即在8月的一個深夜突破英國海軍10艘軍艦的封鎖,於8月16日駛入土耳其伊斯坦堡港。

在當時,這是一艘完美的軍艦。戈本號戰列巡洋艦1911年於德國漢堡下水,標準排水量22978噸,滿載排水量25399噸,24個鍋爐提供52000馬力動力,航速25.5節,艦員1150人。尤其是攻擊力和防禦力之強悍幾乎令任何對手生畏:10門280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彈藥庫兩側裝甲厚達10.5英寸,炮塔和艦橋裝甲厚度也達8英寸。總共34門100毫米以上的重炮可以輕易覆蓋23公理半徑內的任何目標。簡而言之,就是皮糙肉厚火力強,能打別人,但別人卻難以對其造成傷害,更何況即使打不過還能憑藉28節的極限航速逃跑,德國人對機械的認真與精益求精不得不令人敬服。

與之相比,那艘本應該編入土耳其海軍的「愛爾蘭號」儘管裝備了10門343毫米重炮,最高航速卻只有21節,防護力薄弱,設計粗糙,一戰結束後英國大甩賣都無人問津。德國深知土耳其的痛點,宣布將這艘最新最強最結實的戰艦贈送給土耳其使用,並編入土耳其海軍,改名為「亞沃士號」。探客覺得,只有印度海軍獲得美國第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號」才能與土耳其人當時的欣喜若狂相比吧,如果美國肯割愛的話。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鄂圖曼土耳其終於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德國的懷抱,共同對付其世仇沙俄。「亞沃士號」除在黑海碾壓沙俄的老式艦隊外,還襲擊過巴勒斯坦的英國海軍。總之攪得英國皇家海軍在地中海風聲鶴唳。耐心是有限的,為了徹底消滅土耳其海軍以及「亞沃士號」,1915年,在邱吉爾的堅持下,英國發動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這也是一戰期間在近東的最大規模戰役。在加里波利一戰中,土耳其軍隊重創英國的澳新兵團,贏得了這場抗登陸作戰的勝利。

德國和土耳其曾經看到過勝利曙光。1918年蘇維埃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和約》,匆匆堵上窟窿的「亞沃士號」駛往諾沃羅西斯科,逼迫俄國黑海艦隊投降,但在6月18日,黑海艦隊寧願自沉也沒有屈膝。亞沃士號駛入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大船塢,但直到土耳其戰敗,這艘戰艦也沒有得到修復。

鄂圖曼土耳其儘管獲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軍艦,卻沒能挽救帝國的命運。1919年11月,英國及法國軍隊占領伊斯坦堡,鄂圖曼帝國崩潰,並於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恥辱的《色佛爾條約》。英法的報復是兇狠的。儘管土耳其人攻滅東羅馬帝國是在遙遠的1453年,儘管最後一次攻打維也納也要上溯到1683年,但協約國作為戰勝的一方,沒有放過這個將鄂圖曼帝國趕盡殺絕的機會,他們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400多年來威脅歐洲的噩夢。根據《色佛爾條約》,土耳其當時連小亞細亞都保不住。鄂圖曼帝國的絕大部分歐洲地區領土在一戰後都紛紛獨立,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及巴勒斯坦,總面積接近200萬平方公里。最後,「西亞病夫」的慘狀連美國總統威爾遜都看不下去,在「十四點計劃」中提出為鄂圖曼帝國的突厥人留一點民族自決建國的權利,否則土耳其真的就將亡國滅種。

幸好戰後爆發了「凱末爾革命」,通過4次戰役打退了協約國的干涉軍,1923年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承認了土耳其的獨立與主權。但與一戰前「收回19世紀失去的北非屬地」的目標相比,土耳其只剩下78.3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痛失盛產石油的海灣,從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國淪為蝸居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巴爾幹一隅的區域國家。

假設鄂圖曼土耳其沒有站錯隊,還能保住那麼多領土嗎?歷史沒有假設,但殘存一個道理,作為一個遊牧征服者,鄂圖曼帝國沒有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比較鬆散,地方享有較高自治權,只要交稅即可,基督教信徒依然可以保留信仰,因此地方的離心力較強,當帝國的軍事力量下降到不能鎮壓分離者時,帝國的崩潰就只是個時間問題。從19世紀開始,巴爾幹大部分地區就開始獨立,同時阿拉伯地區也被西方勢力所侵蝕,探客認為,假使鄂圖曼土耳其加入協約國,也保不住中東的大部分領土,但會比現在的領土面積大一點。這也只是假設罷了,沒有後悔藥。不過土耳其從一戰中獲得的教訓足夠深,因此在二戰中保持中立,直到直到1945年2月23日勝負形勢明朗的情況下才對德國宣戰。

話說回來,那艘令鄂圖曼土耳其喪失大部分領土的「亞沃士號」於1919年作為戰爭賠償被土耳其交給英國,1923年,英國人為表示對「凱末爾革命」的敬意,將此艦歸還土耳其。直到1930年,亞沃士號才得以修復,1938年還運送過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棺槨。直到1966年,亞沃士號才正式退役,並在蘇聯干涉下於1976年拆解。最近看到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又訪問俄羅斯,與普京相逢一笑,真實不勝唏噓。(完)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223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