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來往國書鈔:
中國致日本國書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敝國與貴國相依唇齒,敦睦無嫌。月前急有使館書記被戕之事,應深惋戚。一面緝兇懲民間,而各國因民教仇殺,致疑敝國袒民嫉教,竟占大沽炮台。於是兵釁猝起,大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大勢,東西並峙,而東方只吾兩國支持其間。彼稱雄西土虎視耽耽者,其注意豈獨在中國乎?萬一敝國不支,恐貴國亦難獨立。彼此休戚相關,亟應暫置小嫌,共維全局。現在敝國籌兵御匪,應接不暇,排難解紛,不得不惟同洲是賴。為此披忱布臆,肫切奉書。惟望大皇帝設法籌維,執牛耳以挽回時局。
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
日本答覆中國國書
大日本國大皇帝復大清國大皇帝陛下。杉山書記生被戕之事,前已傳聞,未得確耗可據,頃接貴國來電,始悉其事的確,良深悲嘆。邇來北方團匪日益猖獗,妄動亂舉,無所不至。駐京各國欽差暨各署員等,竟被圍繞攻擊,甚至某國使臣聞已被擊而亡。貴國所派官兵,既不能救護使臣,又不能彈壓匪徒,殊不知公法有言。外交官之身尊而無犯之理。若於使臣之身稍加冒失,已屬有違公法,況於殺害使臣乎!當此之時,貴國政府如果實力剿平匪徒,救護現存各使臣,則餘事自將易辦。是仍大皇帝目下對中外應盡之責,斷不可躊躇而不為。自上月以來,各國將大兵派往天津,敝國亦不得不調派兵員,協同辦理。
惟此舉實係為彈壓匪類,救護使臣起見,此外別無他意。是以貴國政府倘能趁早將各國使臣救出重圍,即足見貴國政府不願與各國開釁之實據,自應減少貴國禍端。敝國與貴國素敦睦誼,苟有實為緊要事,敝國亦不敢辭勞。今貴國政府如能迅賜彈壓,以表救護使臣實據,即日後與各國議和之際,敝國自應從中出力以保貴國利益也。茲特具電肅覆,惟大皇帝鑒之。
明治三十三年七月十三日
德皇答覆中國國書
大德國大皇帝敬覆大清國大皇帝陛下。承荷電傳國書,知大皇帝以朕使臣死事甚慘,特按照貴國立教禮節,賜祭一壇以慰忠魂而謝敝國。惟朕雖躬膺大寶,亦一信教之人,斷不能謂僅予賜祭,即可謝我戕使之大咎也。況除朕使臣外,尚有各項教士教民及婦稚等等以傳教故而亦慘遭橫死,言念及此,能不悽然!且該教士等之教,即朕所奉之教也。攻圍使署一節,朕亦非敢以大皇帝獨任其責,所以然者,乃貴國執政諸臣及戕教各官也。安可靦然無罰哉?如大皇帝能將此等罪魁置之於法,自不獨朕心欣慰,即一切奉教之國,當亦無不滿意者也。再朕甚願大皇帝早得返蹕京師,已敕令統帥瓦德西以皇帝禮恭迎乘輿,並由其所部保護。至議和一節,朕亦甚願。惟既和之後,尚望竭力設法,務使外人之來貴國者,其性命產業可以永保無虞,並使人民等仍可各奉其願奉之教,然後有所裨益耳。
耶蘇降生一千九百年九月三十號
中國致俄羅斯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俄國大皇帝好。喜音遠來,欣悉大皇帝已經康復。朕因行在遠離海口,前此大皇帝抱恙,朕一有所聞,即電飭楊儒傳旨祗候。蓋自敝國近遭大難以來,一切重荷鼎力援助,是以大皇帝起居更與敝國休戚相關也。前聞大皇帝宣播德意力保敝國土地之權,近更於滿州地方一意重使太平,並准將東三省交還敝國官吏,俾仍治理地方。查東三省為敝國本朝發祥之地,祖宗陵寢所在,故朕尤覺喜溢五中,感銘肺腑。
今大皇帝有此聖明正公之舉,關係大局良非淺鮮,實足增大皇帝盛世之光,且可乘此機會,使吾兩國鄰邦交誼益臻親密。仰托昊天降佑,吾兩國定能永享昇平之福,俾以後信義相孚,緩急相助也。
光緒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2229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