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法西斯敗退已成定局,連希特勒自己都對親信鮑曼說:「俄國人會奪走我們大片土地,世上將有兩個德國,然後一堵牆橫在兩個德國中間。」當時日本海軍主力也幾乎已被美軍消滅,失敗在所難免,堅決不承認失敗。日本大本營提出「一億人玉碎」的口號,號召國民都要成為「特攻隊員」,在盟軍登陸本土時,人人參與戰鬥,直至戰死。連裕仁天皇都認可,於是多數日本民眾像打了雞血似的,積極響應天皇號召。
1945年2月,元山海軍航空隊的零式52丙型戰鬥機在九州基地進行整備,準備參加特攻作戰。
可是,日本當局早在一年前就為自己鋪好退路。在長野縣松代町附近的山嶽地帶修建好了長13公里的坑道,作為天皇和大本營的「避難所」。還為皇太后和皇太子修建了堅實的防空工程。
所以說,日本當局就是想讓全國民眾充當炮灰,換取自己和皇室的生存。
有讀者可能會問,日本民眾完全有可能戰勝美國啊!
已經不可能了,為什麼呢?因為由於盟軍的封鎖,日本的經濟已經面臨崩潰,已無力支持軍工產業的發展。
大本營陸軍部在松代町象山挖掘的地下工事鳥瞰圖,現為長野市的觀光景點。
儘管武器、彈藥和燃料成了大問題,但是日本大本營仍計劃將陸軍擴充到315萬人,這樣的安排已不再是為了獲取戰場勝利,而是期望於使用不計傷亡的人海戰術,從而避免全面潰敗,以便增加日本投降時的談判籌碼。
6月18日,裕仁天皇召開最高戰爭委員會,首次表示嚮往和平,但天皇制度和帝國國體不變;會議還通過了同意讓蘇聯作為日本投降的調停人。
要知道,日本當局和天皇的態度有所轉變,非常不易
美國政府早就摸清了日本準備有條件投降,因為美軍成功地破譯了日軍情報密碼,截獲了大量有關投降事宜的電報。現在日本最重視的就是投降條件的問題。
此時的日本當局,也照會美國,希望有條件投降。
儘管修改投降條件有利於早日結束戰爭,但美國國務卿伯恩斯拒絕日本的提議,認為,美國民眾不會容忍對投降條件做出讓步,還告誡總統杜魯門,如果他妥協,將遭到政界的猛烈抨擊。
於是,盟軍加緊準備對日本本土作戰的計劃--「沒落行動」。
日本女中學生則組成姬百合隊。
這也激怒了日本大本營,加緊實施本土決戰計劃,但他們還是將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儘管在4月初時,蘇聯通知日本廢除1941年兩國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6月21日,沖繩戰役結束。美軍占領沖繩島,打開了日本國土的南大門。
但是,美軍也損失慘重:傷亡7萬餘人(12513人死亡,38916人受傷,33093人非戰鬥受傷),損失飛機763架,損失坦克372輛,艦艇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這是美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損失最重的一次戰役。
這就敲醒了那些一定要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美國官員們:如果進攻日本本土,盟軍將要付出更加巨大的代價。
馬歇爾上將在一份遞交給總統杜魯門的報告中表示:從沖繩戰役的情形推斷,美軍在九州之戰期間的總傷亡可能達到7萬人,日方則為35萬人以上。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研究報告則認為美國陸海軍的總傷亡將高達45.6萬人,其中10.09萬人陣亡或失蹤。至於規模更大的本州戰役,陸軍部已經做好了陣亡20萬人、輕重傷60-80萬人的思想準備,同時預測日軍官兵和平民將死亡500-1000萬人,並爆發大規模瘟疫和饑荒。
美國人的堅持有點動搖了。
同年7月下旬,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並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美軍檢查在沖繩繳獲的「櫻花」自殺飛機。美軍給「櫻花」起了一個諷刺的名字,叫「八嘎彈」。
不過,只要蘇聯沒有簽字,日本就有頑抗的理由,表示決心作戰到底。
於是,在蘇聯持觀望態度時,美國人開始了自己的對日作戰計劃,既不是直接進攻日本本土,也不再是戰略遠程轟炸。
從7月27日至8月1日,盟軍飛機在日本各城市的上空散發超過150萬張的傳單和300萬份《波茨坦公告》。傳單內容對這些城市的居民發出嚴厲警告,如果不投降,將遭到更加猛烈的空中轟炸。
但日本政府無視該警告,並沒有對美國做出任何回應。
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讓世界為之震驚。
原子彈爆炸後的慘狀。
蘇聯人這才猛然醒悟,美國人不依靠自己也能打贏日本,如果不儘快出兵,以前美國人答應的那些出兵條件將化為泡影。於是,兩天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正式宣戰。
日本人徹底絕望了。
不過,比這更絕望的還在後頭。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37%。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1959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