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想寫寫日本這個國家和我們中國之間的戰爭,估計我們很多人對於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戰爭都是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開始的,再到後來的全面侵華戰爭。其實不然,日本在歷史上很早就和中國打過仗,只是那個時候日本還不足以撼動中國這頭雄獅,下面細數日本和中國之間爆發過的戰爭。
唐朝打響了中日歷史上第一仗,公元663年,日軍4.2萬人(有戰船400餘艘),唐軍13萬人(戰船120艘)在韓國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公元七世紀現在的朝鮮半島上高句(gu)麗(註:這裡的是高句麗是指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並非後來的高麗)、百濟和新羅(韓國古代國家)三國鼎立,三國皆欲統一朝鮮半島,百濟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勾結高句麗、日本開始打新羅,新羅告急新羅武烈王上表唐朝,乞求唐朝出兵救援。唐高宗在多次遣使調解無效後,決意以武力解決新羅問題。其後,唐朝與新羅最終達成協議共同攻打百濟。隨後,唐朝先後派遣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等將領率兵進擊高句麗,牽制其兵力以減輕高句麗對於新羅的軍事壓力。在半島南部,百濟和日本也就那時候的倭國糾結一干人等開始攻打新羅,日本水師進發百濟,公元663年唐新聯軍和日本水師在白江口*爆發了大規模海戰,戰爭結果唐新聯軍完勝日本,不久日本軍隊悉數退出朝鮮半島。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此後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第二次正面交鋒在明朝萬曆年間,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鮮引起。明神宗派軍援朝,日本占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中國的行動受阻,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全部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在1591年5月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這時期的日本就開始制定了大陸政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本土,最終並占領中國全境。此後幾百年日本都是執行這一政策。
海賊王豐臣秀吉
日本這場入侵朝鮮引發的戰爭前後一共持續8年,其中著名的戰役有鳴梁海戰(2014年韓國將這一戰役拍成電影,小編看過了此電影畢竟韓國人拍的完全看不出有明朝軍隊的影子)和露梁海戰(此次戰役明朝的副將鄧子龍奉命參戰,鄧力戰而亡,前來救援的李舜臣也共同殉難),此一役也標誌著日本入侵朝鮮的計劃徹底的落空了。
韓國紀念鄧子龍(左)和李舜臣(右)雕像
公元1598年12月中朝聯軍徹底的趕走了日本人。萬曆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影響。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於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台,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同時也為東亞贏得了300年的和平。
後來,19世紀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變法圖強,日本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而此時大清王朝也通過所謂的洋務運動也走上所謂的富國強兵之路,面對日益強大的日本中國強於日本定格了在1894年,這一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清政府派兵入朝代平內亂,對朝鮮覬覦已久的日本,借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趁機出兵朝鮮,由此次事件引發了清政府和日本在朝鮮的一次軍事衝突,並隨即爆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一年時逢甲午年,所以此次戰爭又叫「甲午日清戰爭」。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從此中國面對日本不再有過去的那般威嚴,甚至在1904年到1905日本和沙俄為爭奪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駐軍權利,在中國的領土上爆發了一場戰爭而腐朽透頂的清政府卻專門畫了一塊交戰區,「你哥倆打,我保持中立」,等戰爭結束時 ,戰敗國沙皇俄國「不割寸土,不賠一個盧布」(尼古拉二世語),卻要中國人民去接受戰勝者的宰割。
圖中伊藤博文於1909年10月26日,在中國哈爾濱被朝鮮獨立運動者安重根義士連開3槍,十幾分鐘後伊藤博文不治身亡,時年68歲。
1905年日本屠殺抗日誌士
再後來,1931年日本便明目張膽的直接占領中國東北三省,乃至1937年「七七事變」後更瘋狂的直接全面侵華,企圖吞併全中國。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旦朝鮮半島有戰事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都會毫不猶豫的出兵援朝,但是,每一次中國出兵援朝,結果卻是朝鮮每一次都把中國往溝裡帶。同時我們也發現只要日本綜合實力強於中國那麼日本肯定會侵略中國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有綜合實力的砝碼向中國傾斜,中日之間才會有和平。日本這個國家你要是真把他打疼了,他才是真的服你,現在美日關係就很好地說明這一關係!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