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詔書經過多次修改,詔書發布前,曾被刪去哪「五」個字?

1945年8 月6 日,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放了第一顆原子彈,接下來,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8月8日下午5時約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並對他宣讀了前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書。蘇方遠東紅軍8月9日零時,兵分東、北、西3路,突破日軍和偽滿3000公里防線進入東北。開始進攻占據中國東北的日軍,同日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蘇聯出兵東北,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連投兩顆原子彈,這兩記重拳只打得日本軍國主義者痛入骨髓,日本當時的首相鈴木急忙去見昭和天皇,他們很快召開了御前會議,做出了接受7月26日同盟國發表的《波斯坦宣言》,準備無條件投降。

當時日本投降詔書的起草工作,是由內閣書記官迫水久長在執筆,第一稿的投降詔書被寫出後,又經過幾位官員和學者的討論和修改,形成了「迫水內閣書記官長第二稿」投降詔書。

1945年8月13日夜,迫水久長拿著這份文稿,坐車直奔小石川區原町的金雞學院,迫水久長是去找「昭和教祖」日本著名學者安岡正篤,對這篇文稿做最後的修正!

安岡正篤審閱完文稿後,他提出了兩點修改意見:

1、必須選用任何國家戰敗時,沒有使用過的能體現日本天皇「權威」的詞令。

2、不能在文中顯示,日本是因為戰敗力盡而投降的,必須將戰敗美化成「道義」之所存,「良心」之至上,而做出的最終選擇決定!

安岡正篤提起筆來,隨後對文告做出了如下的修改:

1、將「欲永遠確保和平」改成了「為萬世開太平」。

2、在「朕欲忍所難忍,堪其所難堪」前面,加上了他認為最「鏗鏘」的一句「義命之所存」!

安岡正篤將投降詔書修改完畢,還特別叮囑迫水久長,他修改的兩處,便是投降詔書上最大的「亮點」絕地不可以被修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東京時間11點59分,NHK資深播音員和田信賢的聲音在收音機上響起,如果更確切一點地說,是在全日本600多萬台收音機中一起響起:「從現在開始,進行重要廣播。請全國聽眾起立!」

隨後,7200萬日本國民,收聽到了44歲的昭和天皇,頒布的日本投降詔書。

《投降詔書》全文如下:

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公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已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可是在日本天皇宣讀的這份635字的投降的詔書之上「義命之所存」已經被改成了「時運之所趨」,按照大多數內閣成員給出的意見是:義命不是一個正確的用詞,日本的詞典上根本就沒有——當時,安岡正篤聽完天皇的廣播,大為惱火,可是不管用什麼字詞,甚至這份投降詔書上,並沒有出現「投降」兩個最為關鍵的字,但「接受聯合公告者」不是投降是什麼?

昭和天皇讀這份投降詔書,他的語調一開始的時候,還有抑揚頓挫的之感,可是聲音越來越小,讀到最後,幾乎聽不清了。從越讀越小的聲音可以判斷,他的內心絕對是無比懼怕和空虛的,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重慶《大公報》為刊登日本投降的消息,並特意刻鑄製作了五個特大號鉛字——日本投降矣,刊印到了當日的報紙上,當時,舉國一片沸騰,民眾們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歡慶這得之不易的勝利!

純分享世界歷史文化,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更多歷史文化與大家分享,請不要吝嗇你的讚(臉書主頁:全球華人歷史文化聯盟),大家的鼓勵就是社區仝人的動力!謝謝支持,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156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