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如果說中國是老大,日本則一直是小弟的角色。不過,有幾次日本想上位,但均以失敗告終。現在日本跟隨的老大哥則是美國。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以及複雜的民族情感,所以日本幾次規模巨大的援助行動,大多數中國人並無所知。
70年代末,中國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百廢待興,雖然中美關係因蘇聯問題處在所謂的「蜜月期」,並且歐洲各已開發國家也紛紛和我國建立外交關係……但是拿出最多資金和派遣各項工程最緊缺的技術人才,幫助中國搞建設的國家,正是我們目前最恨的日本。
日本的對華援助始於1979年,對華援助包括有償資金合作(日元貸款)、無償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
此時中國剛剛打開國門,由於外匯儲備有限,但又急需外匯資金配套引進技術和大型設備採購,利息低、周期長的日元貸款恰好解了燃眉之急。
日本外務省發展援助(ODA)數據顯示,1979年-2010年間,中國共獲得日本2638億元人民幣的開發優惠貸款、124億元人民幣的無償援助以及約138億元人民幣的技術合作資金,總金額高達36461.88億日元(約2900億人民幣),涉及項目200多個。
中國的兩大機場樞紐,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就分別接受了日本31.7億和23.8億人民幣的優惠貸款援助,除此之外,蘭州、武漢、西安等地機場的建設也都接受了日本的援助。
北京到秦皇島的鐵路擴建工程、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地鐵一號路、深圳鹽田港一期工程、大窯灣大連港一期工程等等,無處不有日本的資金在注入。以北京地鐵一號線為例,其日元貸款占到總投資的20%。
2004年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外國對華投資的增加,日元貸款也從2001年高峰期逐年降低,直到2007年探底——463億日元。2008年起,日本便終止了對華開發優惠貸款項目。
另外,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漸漸變得「不差錢」,日本援助的重心也開始從能源、港口、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轉向環保、技術和人才培養等。日本提供技術合作,接收中國進修人員赴日,派遣技術專家來華等等。
日本援助中國,不管是對中國放棄巨額戰爭賠款的善意感謝,還是中日貿易的客觀需求,說白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與國之間,不論戰與和,不論用什麼方法去交流,利益,永遠是考慮的基點。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