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先祖是被流放的囚犯 二戰組建三十萬志願兵 擊敗了日本

現在全球的目光都放在了巴西,因為那裡正在舉行奧運會,而讓咱們中國網民最義憤填膺的又是哪個國家呢?那自然是澳大利亞了。你說咱中國又沒招你惹你,你們這麼針對我們算咋回事呢?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和澳大利亞的族群基因分不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來看看澳大利亞的逗比歷史。

世界網絡上流傳甚廣的「世界偏見地圖」,澳大利亞人是這麼看世界的,覺得自己領土很大,一個澳洲大陸比亞洲大陸還大,而且覺得自己是一群素質高,不搞種族歧視的白種人。

可為什麼澳大利亞人覺得西歐人是優等民族呢?因為西歐人是他們的祖先。

有人會說了,澳大利亞人的祖先不應該是那些見面就喜歡跳跳戰舞,穿穿草裙,再來個鼻尖對鼻尖禮儀的土著毛利人嗎?

額這個印象是錯誤的,毛利人主要分布在紐西蘭,在澳大利亞,毛利人並不是本土土著的最大人群。

土著人也不是澳大利亞人的祖宗,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從西歐國家到澳洲殖民而留下來的白種人後裔。

而且澳大利亞人壓根就不是一群不搞種族歧視的白種人,這裡有個數據,在歐洲人到達澳洲大陸之前,有土著七十五萬人之多,現在呢只有六十七萬。

而歐洲人首次經過澳洲大陸是在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率領他的船隊經過了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也就是說四百多年過去了,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數,不僅沒增多,還減少了,這還是這幾十年數量猛增的結果,比如說2001年統計,澳大利亞土著只有四十來萬,現在是六十多萬。那麼減少的那些澳大利亞土著去哪了呢?

顯然人家土著不可能移民,也不可能如瑪雅人一般回外星去了(有白種人為了掩蓋在美洲屠殺土著的罪惡歷史,便說土著其實是外星文明,那些被屠戮的土著,被他們說成是回外星去了。丫丫個呸,拜託你們要是不會說謊,你們可以去日本取經啊,人家小日本那才叫真正的會睜眼說瞎話,說人家土著去外星了,不如直接說人家被你們屠戮得升天了?),這些土著要麼被屠戮了,要麼被傳染了疾病,過世了。

二戰時,在米爾恩灣戰役中光著膀子在搜獵日本兵的澳大利亞兵

而英國人顯然一開始並不重視澳洲這塊如寶藏一般的大陸,他們將澳洲大陸當成什麼呢?流放罪犯的地方,也就是說現在的澳大利亞人的先祖們,都是一些被英國政府流放的罪大惡極的流氓惡棍們。

1788年1月18日,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雪梨,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雪梨(Sydney)。每年的1月26日後來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的國慶日,就是英國人殖民澳洲大陸開始的紀念日,這對那些流放到此的罪犯後裔們,自然是喜慶的日子,可是這對在這已經生活里數萬年的澳洲土著們,卻開始面臨著滅頂之災。

為了爭奪土地和資源,土著人用最原始的武器和外來者進行了戰爭,在戰爭中土著人死亡兩萬多,戰敗後大量土著人成為了白人的奴隸,更多的被趕入了不毛之地,再加上白人帶來的傳染病,土著人根本上就沒抵抗能力,於是這造成了大量的土著人死亡,到1933年的時候,土著人僅剩了不到七萬人。

現在大家不奇怪為什麼澳大利亞人霍頓抨擊孫楊,在澳大利亞本國卻只有極少數人覺得霍頓做錯了,該道歉了吧?那是因為這群罪犯、屠夫的後裔們,骨子裡就充滿著野蠻的血液。

大家別以為白人就是文明人,就是上等人,他們照樣闖紅燈亂丟垃圾,我們中華民族才是真正的文明人,因為我們仁慈,能和人和平相處,我們胸懷廣大,只要異族不加害我們,我們都是以一顆包容之心來對待所有的人,這才是文明,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成立澳大利亞聯邦。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國協中的一個獨立國家。不過一直到1986年,英議會才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而現在澳大利亞依然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國。

雖然澳大利亞人是一群罪犯、屠夫的後裔,不過有一件事還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二戰時期,澳大利亞人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

日軍十八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向澳大利亞第六師師長羅伯遜少將投降

有人可能不信,對於二戰的那些參戰日本兵來說,他們最恨的不是中國人,不是蘇聯人,也不是美國人。他們至今依然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國,而蘇聯對日本傷害並不算大,美國人雖然對他們傷害大,可是他們被美國人打服了。

日本的二戰老兵們竟然最恨的是澳大利亞人,因為澳大利亞應該是在二戰中和日軍交手的國家中,除了一次被日軍偷襲港口,吃了個小敗戰之外,幾乎全勝的國家,而且打日本人那叫一個有效和狠。

澳大利亞比美國更早捲入二戰,因為當時英國是他們的宗主國,所以在歐洲戰場戰爭打響後,澳大利亞就派兵歸英國人指揮,在北非和中東地區和德國人、義大利人還有法國維希政府作戰,而且澳大利亞打得都還不錯,給軸心國軍隊以重創,並且在戰爭中,得到了很好的戰鬥經驗。

可是在二戰爆發前,澳大利亞竟然沒一支像樣的軍隊,他們陸軍空軍基本上沒有戰鬥力,海軍雖然能些戰鬥力,卻也只有十三艘重輕型巡洋艦和驅逐艦。可是隨著宗主國英國向德國宣戰後,澳大利亞在擴充海空軍的同時,還迅速地組建和訓練了一支最後達到30萬人的第二澳大利亞皇家陸軍。

這支陸軍在北非和中東經過戰爭的洗禮後,在對日軍作戰時完全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了一支精銳之師,他們有了戰鬥經驗,還有了美國人無限制供應的軍火支援。

而日澳戰爭的起始點應該從1942年2月19日,日本空襲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說起,此次空襲事件被成為「澳大利亞的珍珠港事件」,這也是日本對澳大利亞發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空襲,共造成了美澳盟軍約700人傷亡(陣亡251人),23架飛機被摧毀,35艘軍艦或商船被擊沉擊傷,軍事基地內的基礎設施更是被摧毀殆盡,可是日軍卻只有幾架飛機被擊傷,15人的傷亡,可謂是大勝。不過對於二戰其他戰役中,動不動就數千數萬甚至數十萬的傷亡來說,盟軍陣亡251人真的只能算是小小的失敗。

這次轟炸徹底點燃了澳大利亞人的怒火,他們對日本人恨之入骨,這還不僅僅是日軍對其本土的轟炸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創傷,還有在新加坡,當時有一萬澳大利亞軍隊歸英軍指揮,被日本人屠殺了八千多人,而澳大利亞和日本從未交惡,也沒有經濟衝突,可日本人不僅屠殺他們的戰士,還轟炸他們的領土,別拿袋鼠當老鼠,老鼠急了還咬人呢。

於是袋鼠開始對腳盆雞(為什麼叫日本腳盆雞呢,請參考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開始了反攻,他們將戰場拉到到紐幾內亞島上。這是澳大利亞北部的一個面積達七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島(相當于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領土面積)。

早在日澳戰爭正式爆發前,袋鼠們就在紐幾內亞島東部的米爾恩灣建設了一個海空基地,為了解除這個威脅,腳盆雞決定先發制人,派出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去攻打米爾恩港。

別看才兩千腳盆雞,就覺得人數不多,當時腳盆雞在太平洋戰爭那可是戰無不勝的,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都在腳盆雞凌厲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對付一個袋鼠,竟派出兩千腳盆雞,日軍算是給袋鼠莫大面子了。

袋鼠也是鄉下人沒見識,或者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就不信什麼腳盆雞的什麼不可戰勝的神話,當腳盆雞兩千人進攻米爾恩灣時,那裡已經有一萬隻袋鼠,在大袋鼠,澳軍克勞斯少將指揮的澳大利亞第七師的兩個旅大約一萬人正等著他們。

雙方一交火,就開始拚命,在人數和火力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日軍大敗,被擊斃七百多人,活下來的腳盆雞各個負傷,領頭的兩名中佐一死一傷,最終腳盆雞總指揮的松山光知少將自作主張就撤了兵。

這是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第一次通過正面接觸擊敗了日軍,打破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雖然曾在這之前有擊敗日軍,可是中國戰場並不屬於太平洋戰場,而在米爾恩灣戰役之前,美軍曾在瓜達卡納爾島上殲滅了日軍「一木支隊」777人,可是那些腳盆雞是被鷹醬的炮直接轟死的,並不是正面交戰被打死的)。

而真正讓腳盆雞們對袋鼠恨之入骨的還是在後來的紐幾內亞戰役上,當時日軍共投入了二十萬的兵力,最終向袋鼠投降而活下來的腳盆雞隻有11197人,也就是說這場戰役後,能活下來的腳盆雞不到百分之五,這在這麼大規模的戰役中,直接造成對方超過95%陣亡比例,那是極其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腳盆雞在這次戰役中慘到什麼程度呢?1944年12月日本第18軍司令部曾經發布過「禁止食用戰友屍體,違者嚴懲」的布告。也就是說腳盆雞被困死了,吃的沒了,死的人又太多,只能靠吃戰友的屍體存活。

可是袋鼠是怎麼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的呢,原因還挺有意思。袋鼠們作戰的戰法就別的國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他們怕死取得了這麼驚人的戰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

誰都怕死是吧?袋鼠們同樣如此,於是他們怎麼打日本人呢?先是用鷹醬支援的軍火,先對一處實行飽和式炮轟,確定了一個地方沒有活人後,他們就占領那處沒人的地方。也就是說,袋鼠們不喜歡和腳盆雞直接交戰,而是選擇了用火力對付腳盆雞。

雖然此舉看似是袋鼠們怕死,實際上戰果是驚人的,首先在炮火的轟炸下,就已經能給腳盆雞帶來不小傷亡了,然後在炮火的轟炸中,腳盆雞隻能躲進防空洞裡,可是紐幾內亞島是熱帶雨林氣候,那地方潮氣大,時不時就下暴雨,腳盆雞在洞裡曬不著太陽見不著風,就很容易換上皮膚病,而且是會造成皮膚潰爛的那種,都長綠毛了。還能造成腳盆雞大量患上了瘧疾,腳盆雞因皮膚病爛死的,得瘧疾病死的,不計其數,死相那叫一個慘絕人寰。

而袋鼠們因為紐幾內亞里他們本土近,食品、藥品和軍火都能得到充分的補給,腳盆雞卻食物吃一點少一點,藥品用一點沒一點,軍火打一點缺一點,這戰實在是讓腳盆雞看不到取勝的可能性。

這就是熱帶雨林的國家雖然戰鬥力不見得很強,卻能一次次取得對歷史上強大帝國戰爭勝利的原因,比如說大元和大清,就曾在緬甸在越南吃癟,秦始皇要用數十萬大軍才能戰勝嶺南人,朱棣要用六十還是八十萬大軍才能打服交趾來說,是一個道理,熱帶雨林真TN的不是適合持久作戰的地方啊。

熱帶雨林對非土著人來說,即便是近現代依然是惡夢,諸如二戰時期逃入野人山的中國遠征軍。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兩山輪戰時,中國士兵就很多在貓耳洞裡選擇不穿衣服作戰,因為穿衣服就容易產生皮膚病,潰爛長綠毛,要多噁心就有多恐怖。在這向那些在如此艱苦環境,依然為了保家衛國艱苦奮戰的對越作戰老兵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上文提到了澳大利亞人基本上都是罪犯和屠夫的後代,所以他們骨子裡就比較野蠻。不過這股子野蠻的習性,也乾了一件漂亮的事情,那就是二戰後澳大利亞對日本戰犯的審判是毫不留情的,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處決了140名日本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是最多的。

日本的乙級丙級戰犯遇到了澳大利亞人幾乎就死定了,袋鼠們不僅要腳盆雞的戰犯填命,還要求把天皇作為戰犯來審判。可這個要求和美國的政策相左,美國政府是要庇護天皇而使得美國對日本的占領能順利進行,為了說服澳大利亞人,美國人不得不把首席法官這個極為榮耀的位置讓給澳大利亞人威廉·韋伯。

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可能都忘記了袋鼠們曾給他們的巨大打擊,可是老一點的腳盆雞心裡一直是非常痛恨袋鼠的,因為他們覺得袋鼠勝之不武,又實在是對他們的戰士太狠了。七十年代的時候,腳盆雞拍了部電影叫《日本沉沒》,日本要沉沒了,全世界各國都伸出手幫忙,唯獨澳大利亞人在勒索了大量財寶之後別過臉去裝沒事人,這就純心是在噁心袋鼠的。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袋鼠們的憎恨,腳盆雞在明治維新後就非常注意教育,在二戰前日本基本普及了六年小學教育,能讀書識字的腳盆雞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在中國在東南亞在太平洋戰場上,我們能看到很多腳盆雞士兵的日記,這些日軍成為了研究二戰的歷史資料。

可是找不到參加紐幾內亞戰役的腳盆雞日記,一呢是死的人太多了,活著的人又都不願意提起那段往事,畢竟一提起,想起他們靠吃戰友屍體存活,就讓他們感到噁心和恐懼。所以現在很多日軍在紐幾內亞戰役中陣亡的後裔們,想找祖宗在那陣亡的記錄,還得去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卻不同了,他們是戰勝的一方,那自然對自己的豐功偉績,有詳細記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144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