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事情,唐朝的疆域也是空前遼闊的。但有一點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唐朝的正規軍只有57萬人。與唐朝相比,之後的宋朝達到了160多萬,明朝更是達到了220餘萬。即便是這麼龐大的兵力,國家仍然時常遭到少數民族的襲擾。唐朝軍隊只有57萬,唐朝就是依靠這麼少的兵力一再開疆拓土。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可思議,那麼唐朝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一、人民普遍尚武,守衛城池不需要太多的軍隊
在漢唐時期,人民是普遍尚武的,即便是女子也可以騎馬彎弓。從唐朝的邊塞詩中就可以看出這一氣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在那個年代,人民普遍以從軍開疆為榮,相比宋明兩朝有了天壤之別。在唐朝的前期,唐朝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唐朝軍隊主要負責對外作戰,至於國內地區,只有少量的軍隊和壯丁來負責。唐朝的府兵制度在建國的前期還是比較合適的,擁有一支專業征戰的軍隊。一部分人負責對外作戰,另外一部分人負責供養這些軍隊。在建國初期,那種萬里遠征還並不多見,因此府兵制能夠繼續延續。唐朝的軍隊截止到安史之亂以前一直保持在50萬到60萬之間,這是唐朝的國防政策決定的。
唐朝不需要那麼多的軍隊也和當時的外交有關係,唐朝雖然面對著一系列的強敵,但每一個強敵身邊也都有其他的對手。唐朝充分利用了借力打力這一點,其實這一點,當年的漢武帝也在不停的使用。這一政策是比較可行的,既可以有效打擊對手,又可以降低自己的投入。這一政策被唐朝長期的使用,在對付突厥的過程中,唐朝就一再聯合突厥的對手,共同對付這一強敵。除了聯合政策之外,還有就是分化瓦解政策。對手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唐朝經常用這一招來瓦解對手。例如頡利可汗和突利之間的矛盾,唐朝人玩的是得心應手。當然,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自身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否則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唐朝軍隊的組成部分複雜,戰鬥力十分強悍
很多民族主義者一直說什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話,但是唐朝軍隊的組成部分則是十分複雜的。有原來的突厥部落,也有契丹部落。這些人本來就是對手陣營中的將領,自然熟悉對手打仗的一切套路。投降者僅僅只有將領,還有大量的軍隊。唐朝的民族政策非常開明,沒有歧視這些人。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自然不是吹出來的,它得到了各個民族的擁戴。這些少數民族軍隊在文化上可能差了一切,但打仗絕對是悍不畏死。在唐朝向西北地區擴張的過程中,少數民族軍隊發揮很大的作用。不過,也並非所有的游牧民族都靠得住。突厥復國之後,很多突厥將領都選擇了叛逃。
打鐵尚需自身硬,要想讓這些異族軍隊死心塌地的效力,自身必須擁有很強的戰鬥力才行。在這方面唐軍並不弱,因為唐朝擁有大量的騎兵。在古代社會,騎兵是絕對的主力兵種。而唐朝的戰馬數量超過了30萬匹,除去其他用途的戰馬,有將近一半的唐軍士兵都是騎兵。再加上唐朝先進的武器裝備,唐朝開疆拓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前期,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唐朝全國的軍隊只有56萬多人,為了便於更好的防禦對手,李隆基陸續建立了十節度。這些節度使在擁有軍事指揮權之後,唐朝中央又把財政度支權、人事任免權和賦稅徵收權都交了出去。
三、外強中乾的局面自然會導致一系列的不穩定因素
由於權力的過度外放,節度使已經成為一個個潛在的諸侯。一個節度使有可能無法對付強大的對手,因此幾位節度使聯合作戰成為了一種常態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人兼任多鎮節度使的情況。李隆基的養子王忠嗣身兼四鎮節度使,能夠指揮的軍隊超過30萬。安祿山之所以膽敢發動叛亂是因為他身兼三鎮節度使,能夠指揮的軍隊有20多萬。外強中乾的情況形成之後,節度使對朝廷的忠心就依靠節度使的覺悟了,因為中央根本就無力應對。王忠嗣對朝廷忠心耿耿,當然不會造反。安祿山這個胡人就難說了,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了叛亂。隨後15萬叛軍南下,唐朝中央完全是措手不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