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見尾不見首的三國神醫,解決奪走當時三分之二人口的超級雜症

「建安三神醫」之中,張仲景雖有「醫聖」的稱號,與華佗在正史(《三國志》)上的有傳,董奉偶而展露身影的驚鴻一瞥(裴松之《三國志注》),他的生平,你即使用福爾摩斯的放大鏡去仔細尋找,這字裡行間,這細小夾縫裡,怎麼也看不到他的存在。

現在的我們,要想找尋他的足跡,只能是從各種課外書籍,正史的補充——野史中去收割發現。

唐代甘伯宗所著的《名醫錄》,將張仲景得大致生平,給了一個簡介:

籍貫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名機,仲景是字,曾經被舉薦為孝廉,還當過工資兩千石的長沙太守,也是白領階層俱樂部的會員之一,因而也有人稱他為張長沙,他的醫術得自於老鄉同郡人張伯祖,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的醫術水平早已超過了張伯祖。

他的著作,有一個特點,語言精鍊而深奧;方法簡單而詳細。

與《名醫錄》同是由後人補綴而成,真假參半的《醫林列傳》,比這更詳細一點,但也只是一點,讓人難窺全貌:

依他的說法,張仲景同志在醫療方面很有特長,尤其是經方,拿武俠小說家評論武林高手的話來說,那是已入化境,少有對手,當時的人認為,別說是張伯祖,就是古代的名醫扁鵲、倉公之流,在著述方面,都不是他的對手。

後然,張仲景也曾在京師之地晃蕩過,混出了一個「名醫」的稱號,在當時也算是出人頭地的標杆型人物,有著醫中「上手」的光榮頭銜,走哪到哪,都是閃光燈所關注的焦點。

據此書的完全統計,張仲景這一生所寫過得著作,不多不少,正好是二十二篇,論證的治療方法有三百九十七種,藥方有一百一十二個,從古至今,治療傷寒症從來就沒有文辭的特點「簡古奧雅」,跟《名醫錄》所說也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他的書,被稱為「諸方之祖」,他也被稱為「醫聖」。

這書中,還提到張仲景寫作《傷寒論》的緣由,張仲景家族本也算得上時當地大族,總人口數約有二百多人,可自從建安元年以來,十幾年來,陸陸續續人口劇減,其中死亡人數中的三分之二,死

於那個萬惡棘手的疾病——傷寒。

眼見著身邊一個又一個得親人,被病魔奪去生命,做為醫生的自我,卻無能為力,感同身受下,那是一種何等的痛苦,因而我有理由相信,這是張仲景積極尋求治療傷寒並為此付出一生而不悔的動機之一。

提到張仲景主要事跡的書籍有兩本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所作《針灸甲乙經》及《太平御覽》卷七二二所引的《何顒別傳》。

《針灸甲乙經》的序言里提到史上的中多的名醫,將張仲景與華佗並列為漢朝少有的醫生典範,並各記載著有關兩人的一則小故事,張仲景的那則,是這樣描述的:

那時候,王粲在劉表手下正做著侍中,年齡也只有二十齣頭,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節,一次偶然的機會,遇上了張仲景。

醫術高明的張仲景,自有其高明之處,當他看到王粲的不同於常人的臉色時,果斷地得出一個結論:你有病!

一般說人有病的人,往往也會被人當做病人來看待,也有人將其當做極具侮辱性的罵話,但如果這是從一個醫生嘴裡說出來,尤其是名醫的嘴裡,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張仲景斷言,王粲的病不是小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後果很嚴重,四十歲那年眉毛當會脫落,再過上半年,性命也很難保證。

可就如百年前前輩扁鵲所遇到的蔡桓公那樣,王粲也有「諱疾忌醫」的非獨家嗜好,雖然接受張仲景所送的五石湯,卻將其置之高閣,如劉表對他的待遇一般,不理不睬。

過了三天之後,兩人又一次相逢,極會「察言觀色」的張仲景,一眼看穿問題所在,追問說:「你服了我給你的湯藥嗎?」

王粲咬緊牙關,打死也不說自己沒有喝,只是淡淡地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張仲景立時抓住馬腳不放,說:「看你的臉色,不像是服用了湯藥之後的症狀,你完全是拿自己的生命不當一回事!」

王粲依然死鴨子嘴硬,不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文人的面子是保住了,腳步卻是一步步滑向鬼門關。

因為嘴硬,終成了死鴨子。

二十年後,王粲的眉毛開始脫落,再過得半年多,誠如張仲景所說,一代大文學家就此與這個世界說GOOD BEY,正因他的自作聰明。

《何顒別傳》的記載較為簡略,卻是一個驚世大預言:

「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顒,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卒如其言。」

這是何顒一生所做眾多預言中的一個,也是最為精確的的一個。

稍晚一點的明朝人李廉在其《醫史·張仲景補傳》中也有提到過張仲景的生平,但那是據前人的書籍記載摘抄加工而成別無新意,至於《襄陽府志》、《河南通志》、《隋書·經籍志》等等有關其籍貫、著作之類書籍,所記過於簡略,而多有矛盾的地方,因而不多加講述了。

這就是所有的全部,我們所能知道的張仲景。

以現在的高科技手段,可以還原逝去百年的美女面貌,那我且自厚顏,以手頭這些僅有的資料,還原張仲景那為正史所忽略的人生。

張仲景所處的那個年代,世道十分的不好,士人們都有袁紹、劉表似的追求虛名而不務時事的毛病,他卻是最為厭倦這種作風,曾為此發過「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感慨,張仲景所走的是一條不同尋常路。

張仲景的生卒年份無法做出定論,有王粲、何顒及一些文獻做為參考,大致的坐標還是可以確認,比起王粲要大些,比起何顒要小些,生年約是在公元150年前後,卒年約是在公元219年前後,在這世上活了,大約有七十多個年頭,如果說建安時期是其最為活躍的時段,也不為過。

那位張仲景的老師張伯祖,倒也非是默默無名的人物,據宋代張杲之《醫說》的記載,在南陽地方上,張伯祖也並非泛泛之輩,因其高明醫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只要經了他的手的病人,幾乎都能痊癒,活得倍兒棒,所以沒有人敢不尊重他的。

走過了多少年的歲月後,徒弟也會變成師父,也會招收徒弟。

張仲景有多少徒弟,沒有人能確定,可以肯定的,其中有兩位很是知名:杜度與衛汛。

這位杜度,名字讀起來繞口,手上功夫一點也不賴,深得張仲景真傳,書上對其的評價為「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於驕矜,尚於救濟」,老師所拿手的,他幾乎都會,因而也是一代名醫;衛汛,不僅臨床實踐能力強悍,比之杜度更多了一門手藝,文學水平高,所以他將自己的實踐經驗所得及綜合前人的記載,曾經寫就幾本頗為可觀的醫學專著流傳下來,也是知名當代的人物。

如果再算上那個余嘉錫在《註解傷寒論》中極力論證並確定的王叔和,張仲景的再傳弟子應該是三位。

長沙太守一說,歷來爭議最多。

如果去正史(《後漢書》)上去查,我們所能找到到的,在那個時代曾經就任長沙的太守,大約有那麼幾位:張禁、杭徐、度尚、孫堅、張羨、蘇代、韓玄、廖立、濮陽逸、馬俊、桓階、呂岱,別再看了,沒有張仲景的名字。

名字相近的有張禁、張羨,時代最為接近的只有張羨、蘇代,似乎也就張羨才算靠譜,並且他也是南陽人,因而也有後人力證張羨就是張機。

其實,個人認為,一點也不靠譜,張羨反水劉表,革命未能成功,便已仙游神仙界,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事,而從《傷寒論》自序里所了解的,張仲景寫作這書的年代越是在建安七八(公元202、203年)年間,時間上很難配合得很融洽。

「在京師為名醫」的說法,因手頭資料實在有限,也就不做過多的論述了。

與何顒交往的事,分別記載在《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何顒別傳》和《醫史·張仲景補傳》中,說法大同小異,有空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查詢翻來看看,也就不做引述了,兩者都是南陽人,碰面的機會應會很多,同是不凡的人物,發些互相看得起的言論,也屬正常。

給王仲宣看病的說法,也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太平御覽》引《何顒別傳》得說法,兩人見面時王粲十七歲,張仲景預言他三十年後必將病發而死,另外一個版本就是先前所提到過的晉·皇甫謐《甲乙經序》的說法,相逢在二十歲,暴亡於四十歲。

前者說法顯然是沒有認真杜撰的科學態度,只要稍微翻閱《三國志》,便能發現其中的一個大BUG,王粲死時四十一歲,真是三十年後病發,按他的說法,少說也得有四十七歲,比之於歷史上真實的他,還要多存活了六個年頭,莫非真是詐屍不成?

《甲乙經序》的作者離張仲景得生活的那個時代,不太遙遠,也就不敢過於瞎編,二十歲時的王粲也正好避難荊州,想要見到南陽人張仲景也不是見難事,死亡年齡也差不多符合史實,因而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看上去很真。

但我想說,這也不是真實的。

王粲死在跟隨曹操征伐孫權時的行軍道路上,因其本身的體質很差,抵抗力差,感染了某種疾疫而喪生,絕非小道消息所傳的因不服張仲景的湯藥而自斷了生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108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