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變法後只被這四人打敗過,看完你就明白用趙括換廉頗很有道理

文/淵淵

今天的文章先用《詩經·秦風·無衣》當背景音樂開場,烘托一下氛圍,調動一下情緒。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古老的秦歌,誕生於商鞅變法之前。每每讀起這首詩,都能讓我感受到秦軍驍勇善戰,死不旋踵的戰鬥精神與聯想到刀郎演唱的《駝鈴》與《懷念戰友》這兩首歌。讓我們想像一下當秦軍將士一起合唱這首歌時即悲壯又血性的畫面:那情景一邊是上戰場前沸騰的滿腔熱血,一邊是拉著戰友雙手時在眼眶裡打轉的淚水。秦國未變法前已有打死仗,打狠仗的戰鬥傳統,那麼商鞅變法後秦軍戰鬥力又如何呢?我不想長篇累牘的去介紹商鞅變法後的秦軍有多麼可怕,有多麼像戰場絞肉機。我僅舉長平決戰前的一個小插曲讓大家看一下秦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素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寫到:「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這個插曲講的事情是秦趙兩軍長平對峙之時(當時趙軍統帥是廉頗),趙國的一隊士兵偶然碰到了秦軍的偵查兵,然後雙方交火,秦軍的偵察兵斬殺了趙國的一個名字叫「茄」的裨將。這句話雖短,這個插曲雖不影響戰爭勝負,但場景內容充分展現了秦軍的超強的戰鬥力與戰鬥素質。我詳細給大家分析一下:(一)這不是秦軍偵察兵與趙軍裨將的單挑,應該是幾個秦兵面對一支有一定規模人數的趙軍分隊。為什麼這麼說?你覺得斥候偵探敵情,會幾十人幾百人抱團出發進行偵查工作嗎?這顯然會暴露目標。因此推測秦軍偵查兵人數應該不會上雙位數。(二)相反,《史記》原文提到趙軍士卒犯秦斥兵,又提到裨將被殺,那說明趙軍不會是裨將一個人出來莫名其妙溜達,而是裨將帶了一隊士兵出來執行某種軍事任務。而裨將應該帶多少人呢?首先裨將是副將的意思。其次《漢書·項籍傳》曾記載:「梁為會稽將,籍為裨將」,看來我們的楚霸王在叔父未戰死前曾擔任裨將。再次民間有一種說法:「三個臭裨將,頂過諸葛亮」,只是後來演變成了「三個臭皮匠」。總之不論從哪個方面看,裨將在軍中的綜合能力和地位絕對不會低。那麼這樣的將領帶隊執行軍事任務,我相信人數不上百至少應該有雙位數。(三)趙軍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素質和戰鬥能力也是一流的,從《史記》中經常發現燕國、齊國、魏國被趙國揍,就連牛皮哄哄的匈奴都有被趙國揍的經歷。所以除秦國外,趙國的軍事能力在整個山東六國中是實至名歸的帶頭大哥。

就這樣的一個能揍匈奴的山東帶頭大哥,在交戰人數應該多於秦軍,且有裨將統領指揮的情況下,被估計人數不到雙位數的秦軍偵察兵所擊敗,裨將被秦軍斬首。關於秦軍的戰鬥力我還能說什麼呢,想必大家都應該看得明白。

秦軍號稱「虎狼之師」,以賈誼《過秦論》的說法就是:「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談到與秦軍交戰,山東六國的將士都要為之變色。但是有四個人不信邪,先後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神話」,對不起說錯了,是「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那這四個人是誰呢,我按照軍事綜合能力從第四名到第一名依次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四名,趙國趙奢。閼與之戰,廉頗不敢打,樂乘不敢打,「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趙奢敢打!趙奢一仗打趴秦國大將胡傷,一戰成名。胡傷可不是軟柿子,更不是善良信女。胡傷曾是一戰殲敵十五萬的秦國戰場絞肉機之一。《史記·秦本紀》中記載著胡傷的戰績:「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但趙奢一錘下去,把這個絞肉機砸碎了!但趙奢就此一戰後再也沒有對抗秦軍的戰績,因此排名第四。如果有讀者想知道趙奢為什麼一戰成名後就沒有了作為,請看淵淵之前的一篇文章《一場戰役讓他登上戰國名將榜,但此役後就不再被起用,這是為何?》

第三名,魏國信陵君。第一次竊符救趙,帶領八萬魏軍在邯鄲城下擊敗秦國大將王齕。第二次率領五國聯軍擊敗蒙恬的爺爺蒙驁。淵淵很佩服信陵君,因為首先信陵君作為一個貴族公子哥能有如此的軍事指揮藝術難能可貴,其次王齕與蒙驁都是秦國久經沙場的老司機,把他們打趴沒有金剛鑽攬不了這瓷器活。再次能做到統領五國軍隊協同作戰獲取勝利實屬不易,因為春申君也曾帶領多國聯軍與秦國作戰,結果被秦軍打得屁滾尿流。最後還有以信陵君命名的兵書《魏公子兵法》流傳後世。那為什麼信陵君只能排第三,因為他第一次破秦,有春申君帶領的楚國大軍協同作戰,而且秦軍已經屬於疲憊之師;第二次破秦畢竟是五國打一國,三英戰呂布的打法,所以排名第三。

第二名,楚國項燕。曾擊敗秦將李信率領的二十萬大軍。項燕排第二的原因首先是擊敗的秦軍規模大,數量多;其次是當時項燕獲勝的背景是楚國已經快到滅國邊緣,國力弱小,軍隊戰鬥力不強。再次就是項燕的對手李信十分不簡單。這個小伙子曾經與王翦共同攻破趙國,曾獨自領軍在易水打敗燕國太子丹統領的大軍,還曾與王賁聯手打下遼東活捉了燕王喜及成功攻滅齊國,可見李信打的仗不同於王齕、蒙驁與胡傷打的仗,李信玩的都是滅國戰役。但這樣能打滅國戰役的秦國名將還是敗於項燕手下。那麼為什麼項燕這麼強只能排在第二?因為他被秦國王翦滅了,所以只能排第二。

第一名,趙國李牧。寫到李牧這裡,我有種莫名的激動,手指敲打鍵盤有些顫抖,因為他是我最喜歡的戰國名將之一。李牧排第一,我有三大理由:(一)李牧領軍對抗秦國之時,趙國國力已經衰弱至極,軍隊數量和軍隊質量都已經跌到歷史最低點,沒有超強的軍事能力和軍事天賦絕對不可能打敗秦軍,但李牧做到了,而且有兩次。(二)李牧分別在宜安戰役與番吾戰役中打趴秦軍。(三)李牧對抗的秦國名將乃是王翦。王翦是秦國繼白起後最厲害的戰將,項燕過後都被斬於其手,江湖人稱「山東六國名將終結者」。有讀者朋友可能會質問秦滅趙在前,滅楚在後,王翦完全可能通過與李牧的對抗提高了軍事能力,所以後來能打敗項燕。如果先打的是項燕,則不一定會勝利。其實不然,軍事經驗可以通過實踐積累,但是軍事作戰指揮藝術則不是完全通過作戰實踐來積累,而是靠軍事天賦。就好比信陵君、毛澤東、白袍軍首領陳慶之等人在正式帶兵作戰前都沒有豐富的戰鬥經驗,甚至沒打過仗,但是出手則不凡,此乃軍事天賦也。所以王翦和李牧比拼的是軍事天賦。王翦與李牧對抗,雖然李牧沒有擊敗王翦,但是王翦也拿李牧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秦國對王翦在軍事上的勝利充滿必勝信心,也就沒必要花錢實施反間計。李牧能與王翦打成平手,那麼李牧肯定排「破秦名將譜」第一位。我想李牧所處的國家和所帶的部隊如果和王翦是同一個層次的,王翦還真不一定能幹過李牧。所以「破秦至尊,趙國李牧;號令趙軍,莫敢不從;武安不出,誰與爭鋒。」可惜武安君李牧沒能戰死沙場,死於小人與昏君之手,趙國自毀長城。

回到我們今天的標題,我們弄清了秦國被那四個人打趴過,但是淵淵還沒解釋為什麼長平之戰趙王用趙括換廉頗很有道理。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我之前花了這麼多筆墨介紹秦軍的強大和打趴過秦軍的這四位名將,只想說明在戰國末期秦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素質確實十分的高,山東六國能打敗秦國的名將卻是鳳毛麟角般的可遇不可求,而且山東六國被秦軍已經打怕了,談秦變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那個將領能給君主信心與希望,則是君主與這個國家的救命稻草。當秦國反間計成功的時刻,趙括顯然已經成為了趙王的救命稻草。從另一個方面說,廉頗對抗秦國也確實不行。廉頗之所以能位列戰國名將,那是為趙王揍燕國、揍齊國等國家打出來的,但是打秦國就不靈了,通看《史記》,就沒有廉頗戰勝過秦軍的戰績。我們再通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還原一下廉頗率領趙軍與秦軍在長平交戰的場景:「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四月接手趙軍,三個月內,連敗兩場戰鬥。一場是六月份被秦軍攻下兩個軍事城堡且被秦軍俘虜了四個軍事將領。接著廉頗趕快發動趙軍修壘壁對抗秦軍,結果然並卵,在七月又被秦軍拿下新修的壘壁,還被摧毀了陣地,又被秦軍俘虜了兩個軍事將領。大家請注意兩點:第一,這個時候與廉頗交戰的還只是王齕,並非戰神白起,廉頗就已經扛不住了;第二,廉頗打的都是擅長的防禦戰,並未主動出擊,結果都是全敗。可見廉頗龜縮長平打堅壁戰,等到白起駕到最後的結局還是一個「敗」字,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但是廉頗對抗秦軍的這個水平早已讓趙國高層對他失去了信心,當「救命」稻草趙括出現時,替換廉頗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嗎?所以秦國的反間計只是一個導火線而已,即使沒有趙括的出現,趙國也會有其他人替換廉頗。對於趙孝成王在那個歷史時代背景下做出替換廉頗的決定,我認為只是對候選人的選擇上很欠考慮(也是中了計),但就替換廉頗的決定並非不明智,更不是被後人一棍子打死的昏庸之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092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