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日本天皇在被架空了數百年後,重新掌權,他知恥而後勇,在全國掀起萬眾一心搞改革的風潮,最終使日本成為率先跟上歐美步伐的亞洲國家。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越發的大,而日本無奈自己是個資源貧乏的島國,為了走出困境,它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鄰居朝鮮、中國,為此還制定過,吞併中朝的所謂「大陸方針」。
1894年,日本人藉助甲午中日戰爭的勝利,敲詐了中國很大一筆錢,同時將朝鮮與中國的關係,徹底的切斷,他們策劃了政變,殺死了親中的朝鮮閔妃,並以第一利益者身份,強勢跟朝鮮通商,這是他們吞併日本的第一步。
朝鮮國王也不是傻子,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見,無奈朝鮮實在是太小了,無力做出任何抗議,就在其絕望的時候,俄國人伸出了橄欖枝。
朝鮮國王急忙抓住,如同救命稻草一般,他怕日本人再搞一次「閔妃悲劇」,甚至將整個皇室,搬進了俄國大使館。
但是世事難料,幾年後,看似強大的俄國,在東北慘敗給日本,日本至此確立了遠東霸主的地位,出於利益考慮,俄國人不再保護朝鮮國王。
日本在贏得勝利後,馬不停蹄的就派兵將朝鮮首都圍了起來,名義上是搞軍事演習,實則是要把刀架在朝鮮國王脖子上,好讓他明白,誰才是真正的主子,當條忠心的狗。
為了使自己的行為合法化,日本人強迫朝鮮國王,簽訂了「保護條約」,從實際上將朝鮮殖民化,這引起了朝鮮民眾的激烈抗議。
但在刀尖上的抗議,顯然是無效,迎接他們的是無盡殺戮,日本人希望用恐懼,讓朝鮮人屈服,但是,朝鮮愛國青年並未被其嚇到,反而堅定了推翻日本殖民者的決定。
他們轉戰中國,招募朝鮮有志青年,組建朝鮮反日武裝,對朝鮮的賣國賊、日本的高官,進行刺殺,
特別是1909年,他們乾了一件大事,將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刺殺了,但是,這個事情卻是貨真價實的昏招。
雖然伊藤博文是日本很具影響的政治家,將其殺死,可以最大限度的震動日本,但是,朝鮮人忘了伊藤博文在日本國內的政治立場,他是典型的「溫和派」,他反對快速吞併朝鮮,強調用感化來融合。
其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逐漸掌權後,一直都是被標籤」膽小鬼「的人,甚至很多激進的軍國主義份子要幹掉他。
而朝鮮人的這次刺殺,可謂是幫了大忙,幫日本軍國主義剔除了國內最大的政治阻礙,日本某種程度上,進入軍國主義狀態。
不久,朝鮮人就吃下了刺殺帶來的後果,日本軍國主義份子藉助輿論大規模的煽動,日本增兵了朝鮮,並在1910年9月22日,威逼朝鮮國王簽署了最後的韓國賣身契。
「韓國皇帝陛下將關於韓國全部一切統治權,完全且永久讓與日本國皇帝陛下。」
朝鮮至此,徹底搞完了,徹底完蛋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0811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