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觀滄海 邊建軍
每一個親身經歷了二十世紀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老百姓,心裡都會藏著一個老人、一個偉人親切的名字——周恩來。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領袖之一,也是最有光彩的為數不多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與中華民族整整一個時代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關,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整個中國現代史的進程和發展方向。
今年是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及周恩來誕辰118周年,以電視劇的形式反映周恩來是影視工作者的職責。7月4日開始,中央電視台一套在黃金時段播出41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海棠依舊》,藝術地再現了周總理自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辭世這一歷史階段,為黨、為民、為新中國鞠躬盡瘁和無私奉獻的人生。
一
在螢屏上,周恩來作為偉人的藝術形象,同永遠活在中國老百姓心裡的那座不朽的歷史豐碑,那麼樸素、那麼生動地重合在了一起。革命建設時代的歷史風濤和無數歷史細節所激活了的周恩來生命的最後二十七年,竟如一頁頁與日月同輝的歷史文獻那般真切、那般翔實。我們與其說在看電視劇,毋寧說在重讀著銘刻在心中的華章。
細微處著筆,動人處落墨,是影視劇創作獲得成功的不二法門。人物形象的鮮活和豐滿,離不開精彩細節描寫的支撐。對於以塑造革命領袖形象為中心的重大題材創作來說更是如此。《海棠依舊》通過一個個故事細節,把鏡頭伸向人物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精心勾勒和鏤刻,使周恩來的形象顯得更加豐滿,更加崇高。比如,八嬸母臨終前用舊衣服給周總理縫製的套袖,體現了總理的廉潔簡樸;再如,1966年邢台大地震,總理下令救治傷員時不到萬不得已,一律不許截肢,餘震到來時,他本能地用身體掩護身邊的孩子,體現了總理無私無畏的愛民意識;還如,全劇結尾處,周恩來用微弱的聲音安排身後事:撒骨灰的時間不要太久,飛機起落一次要費很多汽油,骨灰不要撒到有人煙的地方。更讓人們對周總理肅然起敬。諸如此類的細節描寫,增強了全劇的感染力。
講好故事是電視劇的命脈所在。如果不能把觀眾有效地帶入到電視劇的敘事情境中,觀眾就有可能「走神」,編導的藝術追求和訴求就有可能得不到實現。《海棠依舊》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突破了近年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瓶頸。開篇從北平解放、國共和談破裂、周恩來說服張治中等國民黨代表留在北平說起,通過對開國大典、粉碎蔣介石集團和美國特務的系列暗殺破壞陰謀、抗美援朝、萬隆會議、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直至「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講述,濃墨重彩地營造出真實的歷史氛圍,細膩準確地展現了周恩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運籌帷幄、處變不驚、化險為夷、克敵制勝的高超政治智慧、領導藝術和鬥爭策略。看這部片子,人們對於人民總理的所有記憶,都從意識深處激活,情不自禁地在音像與歷史的穿梭迴蕩中生髮感動、凈化和思考……這樣,就使得《海棠依舊》具備了偉人傳記故事片應有的史詩品格和大氣格局。
二
十年磨一劍。《海棠依舊》處處飽含心血,表現出影視工作者的品格與追求。既給人以思想上的震撼和教育,又給人以美的欣賞和體驗,難度可想而知。從籌備拍攝到製作完成,前後歷時近五年時間,主創團隊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潛心打造一部能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佳作,為中國影視品牌增添高峰之作。
精品背後是精神,沒有精神就難有精品。任意一個情節,都可以有萬千種構想,可以有很深的開掘,創造石破天驚的效果,幻演動人心魄的萬千氣象。出精品,就得忘我,認真而審慎地對待哪怕是最細微的環節,不到滿意決不罷休。導演陳力深情告白:「我們的團隊有時候一天工作二十幾個小時,基本上不睡覺,他們的精神在鼓舞著我,感染著我,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平凡的人只要有信仰、只要找到生命的價值,你再平凡,那你也是在前進。」
《海棠依舊》除了努力達到在化妝造型上與周恩來的形似,更追求在精神氣質、思想風采、人格魅力上的神似。可以說,導演陳力和演員孫維民是將一腔真誠的激情和全身心的藝術勞動都投入到每一個鏡頭、每一個歷史場面的創造中了。正如周恩來和他的戰友們鑄造了共和國的性格一樣,陳力和她的團隊鑄造了《海棠依舊》的藝術品格。
三
當然,《海棠依舊》「火」了,能夠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除了電視劇自身的藝術成就,主要是由於周恩來高尚的人格具有歷久不衰的憾人心魄的魅力。
如果說,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那麼,周恩來就是一個。他被外國人稱為「全天候總理」。周恩來患病之後最精彩的生命樂章是他住院前的近兩年時間,即1972年5月發現癌細胞到1974年6月1日住進醫院這700多天。如果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患癌症,第一個反應該是趕緊檢查治病,可是作為一國總理的周恩來,知道自己患癌後,第一反應就是開展「批林整風」,讓「文革」的左傾步伐慢下來。他用有限的生命確立一個政治生命的高度——那就是黨和國家的權力不能落到「四人幫」手裡!因為他知道,黨和國家的政治「肌體」不能因為他的空位而留下難以彌補的「疤痕」,國務院總理人選與權力移交將成為他生命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在病情日益加重之時,他幾乎是和病魔賽跑,耗盡心血完成了護駕鄧小平出山的最後一段路程……
一件件國事,一樁樁大事,一起起外事,他都親力親為,努力維持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與人民生活在「文革」期間能正常運轉。精神上的忍辱負重,身體上的病痛折磨,成為周恩來最後三年多的生命主題。從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他做過6次大手術、8次小手術,輸血輸液100多次,體重由130斤下降到80多斤。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身體還能支撐就繼續工作。這一時期,他約中央負責人談話161次,與其他方面人士談話55次,接見外賓63次,離院開會48次,其中,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堅持作完了《政府工作報告》。一個身患惡性腫瘤的人要做到這些,該付出多大的精神和體力啊!在生命垂危之際,他一邊喘氣,一邊對醫療組長吳階平說:「我這裡沒事了,你們去照顧別的同志吧!」這是他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句話,依然閃著熠熠光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周恩來說,是受之無愧的!
有人說:總理生前沒有自己,死後也無須保留自己。活著將生命交給崇高的革命事業,奮鬥終生,長眠時把遺骨留給大自然,化為青山忠魂。他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但是他把什麼都留給了我們。
《海棠依舊》再一次呼喚出人們心底對周總理深深的懷念之情。我們有理由說——這是一曲壯麗的讚歌,既是唱給周恩來的,也是唱給人民的,唱給我們新時代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069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