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人終結盛唐對中亞霸權,千里沃土盡歸敵國

這幅地圖,相信任何人都不會陌生。唐高宗治下疆域鼎盛時期的全圖,跨有東西突厥舊地,深入中亞,與大食接壤,四夷來朝,遠國賓服,何等豪邁。電影中的那幅地圖,也以此為藍本。不過,這個版圖卻維持了沒有多久,唐玄宗所君臨的天下,也早就不是這個樣子了,而是下面這個樣子:

此時,距離高宗疆域最大的時期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突厥復國,大食東進,吐蕃也與唐朝屢屢交戰,但唐王朝對西域的管控始終相對穩定,由此「與大秦一道夾擊大食」的提議才成為可能。無奈成也玄宗,敗也玄宗,這位在位四十餘年的天子所君臨的天下,不久也將支離破碎,而西域更是從此開始一步步脫離唐朝統治的,這原因,還得追溯到我們熟悉的安史之亂,而唐王朝後來的疆域,又變成了這個樣子:這個時候,唐王朝西北邊疆已全線後撤,西域盡為吐蕃所有。那麼,唐王朝的西北邊疆是如何一步一步後撤的,玄宗當政之時發生了哪些故事,埋下了西域最終為吐蕃所有的種子呢?這一切,都要從唐朝名將高仙芝說起。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河西節度使高仙芝正在怛羅斯城附近思索如何與強敵大食交戰。這位在唐為官的高麗人,一年前剛剛因為討伐中亞的石國獲勝並俘虜國王而加官晉爵,如今卻因石國王子引來大食軍隊而在此相持五天之久。此時他還不知道,之後可能也不會知道,中亞河中地區的歷史走向即將因為他的戰敗而被改寫。

此時,唐王朝滅亡西突厥統治西域,已經將近百年,原來附屬於西突厥的各小國逐漸成為唐朝的附屬,較有名的有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個粟特國家,都以昭武為氏,稱為「昭武九姓」,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皆為九姓後裔。粟特人尤善於經商,唐王朝擊潰西突厥管控絲路,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與強國大食接壤,再加上原有的強鄰吐蕃,都有意向西域進一步發展。就像電影中說的,接壤之後還會有新的問題。由此,唐、吐蕃、大食的互動關係,以及西域各小國與各大國間的關係,挑動關河,風起雲湧。

怛羅斯,在今哈薩克塔拉斯附近,沿塔拉斯河而得名。玄奘法師西行,曾途經此城,稱「城周八九里,諸國商胡雜居也。」其他並沒有什麼突出的特徵,就是這樣一座普通的小城,即將見證兩個大國的對抗。

再說我們這位高大人,雖然姿容甚美,勇武過人,遇事決斷,但不免生性貪財,連攻打石國的動機是否純正都有待商議。就在前一年,還是安西節度使的高仙芝假裝與石國議和,卻又引兵偷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其餘老弱全部屠殺,掠得寶石十多斛,黃金裝了五六駱駝,以及其他牲口雜貨全都送進了自己家,順便還將石國國王,以及之前俘虜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等等都獻給玄宗皇帝,玄宗大喜。高仙芝因此受封開府儀同三司,位極人臣,不久調任河西節度使,代替安祿山的堂兄安思順,可謂名利雙收。

但此舉使得河中各國一片譁然,逃走的石國王子到各國遊說,痛陳高仙芝的貪暴之行,各國憤然不平,才謀劃引大食進攻安西四鎮。高仙芝聞訊,盡起所部各族兵士三萬多人進攻大食,到怛羅斯城與大食主力相遇,相持已有五日。此時思索戰術的高仙芝,萬萬沒有料到當地的葛邏祿人臨場倒戈,和大食夾擊唐軍,唐軍由此被殺得大敗,三萬餘眾僅剩幾千人。

怛羅斯城的這場戰敗,在當時並沒有太多的記載。或許是高仙芝避諱戰敗,或許是淹沒在玄宗天子萬壽無疆的山呼吶喊之下,或許人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場正常不過的戰敗,就像之前的那些戰役那樣,早晚還會打回來的。後來人依據結果,稱這是唐王朝徹底失去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的標誌,當時人似乎也沒有這種意識,因為生活在天寶十載(公元751年)的人,還不知道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會發生什麼事情。高大人之後也是官運亨通,並沒有受到這場戰敗太多影響。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後果,葛邏祿人幫助阿拉伯人打敗唐朝軍隊,而阿拉伯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化的過程。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造紙術由是西傳,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天下大亂,唐朝在西域的輝煌也隨著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詩篇還在被後人傳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055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