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隨便在馬路上採訪一個中國人:「您覺得哪個國家是中國發展路上的最大的障礙?」我可以肯定,百分之十的人會選擇說是歐美大國,而剩下的則全都會指向那個彈丸之地——沒錯!就是小小的日本。
中國明明已經強大富強起來了,雖然我們還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可是我們國家已經有資格站在世界的前列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正是由於那個彈丸之地三番五次的阻礙,我們才沒有站在世界的最前端。相信我說的話:「如果沒有歷史中日本那三次干預的話,那麼中國現在絕對有機會成為超越美國的世界第一大國。」
翻開歷史,我們一直是以一個正統大國的身份,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唐朝、明朝、元朝可以說是東亞的唯一守護者,是東亞的皇帝!可是,我們卻養虎為患,讓日本一次又一次破壞我們騰飛的機會。
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始幫助日本。秦朝的時候,徐福東渡日本,給當時的日本人帶去了鐵器冶煉技術,使日本直接從原始社會過度到了鐵器時代。而唐朝時,中國又允許日本來到唐朝學習當時先進的制度,使日本跨入封建時代。元朝的時候,忽必烈在日本島留下的南宋移民,則讓日本的軍事實力得到極大地飛躍。
可是日本,一旦有了機會,強壯了一點之後,便開始琢磨著怎麼才能擴大自己的領土,如何才能征服海的對面那個強大的國家。於是在明朝的時候,日本第一次把他的那種想法付諸了行動——萬曆二十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出了所有的精銳士兵進攻朝鮮,很快就占領了朝鮮的大半江山,而這個時候明朝派兵支援朝鮮,中日碰撞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鬥的火花。
戰爭歷時七年,雖然結局是日本完敗,豐臣秀吉半途病逝,明朝雖然勝利但是也傷經動骨(大家別不信,萬曆皇帝的抗倭援朝確實真正成了大明王朝從盛到衰的分水嶺,我之前有一文《此兩國離中國很近,為了幫其中一國打另一國,害自己最終走向滅亡》裡面做過詳細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也是因為這一次的遠征,明朝再也無力伐金,而且一些少數民族也乘勢而起,這些都大大威脅到了明朝的統治,而事實也是如此——在戰後不到50年終告滅亡。
日本第二次改變中國發展方向的是在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海戰。因為在這年的中日戰爭中,中國大敗,輸掉的不僅僅是領土的完整,重要的是在中國堅持的十年的洋務運動被硬生生的終止。這幾乎是斷絕了中國邁向近代的道路。在戰後賠款條約中,有一條是要求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這條條約,等於是打掉了中國營造多年的一塊屏障,正因為有朝鮮的緩衝,中國才能竟可能有充足的餘地去面對他方勢力的入侵,如今現在屏障被打破,唇亡齒寒中國今後必將會更加的被動。
實際上,這次的失敗,也與國家內部的鬥爭又很大的原因,翁同龢與李鴻章的個人恩怨,維新人士的大意輕敵,還有統治者的昏庸無能,都為日本的侵略成功提供了絕佳的助攻。這次的失敗所浮出的打量的戰爭賠款,幾乎是給了日本一個重生的條件。因此,中國才會越來越弱,被日本一點點的拉近距離,最後被超越,以至於甲午戰爭17年後,大清帝國在奄奄一息中覆滅。
第三次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時間就是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為了自己「萬人之上」的夢想而與日本進行秘密談判——只要日本支持自己稱帝,那麼袁就配合日本,接受二十一條。其實歷史也不盡然全是真的,也有部分人認為,袁世凱其實一直在盡力與日本周旋,試圖在二十一條中做最後的努力,最後惹惱了日本人,以至於他才復辟失敗。簽約當天,湖南學生彭超留下血書,憤然投江自殺。
也有記載,當年袁在與日本談判的時候,並不是立馬同意的,而是一邊談判,一邊將二十一條的內容偷偷地泄漏出去,試圖引起英國、美國等國的注意,並藉此獲得其他國家的一些支持。可惜,袁世凱直到最後也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反而是草草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袁世凱為了得到日本人的幫助,其二十一條的簽訂,它最終直接導致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夭折。
不管怎麼說,這個彈丸小國就像是施加在中國頭上的一道邪惡的詛咒。每每在中國即將騰飛的關鍵時刻猛地拉住中國,中國因為日本的阻礙,錯過了多少可以強大起來的機會。然而這一切都已經成為歷史,再怎麼緬懷,怎麼沉淪也無法改變時間刻下的事實。我們所能做的,不僅是要記住國恥,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重蹈覆轍,我們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了太多次,我們應當而且必須記住那些屈辱的教訓,我們不該再被同一個國家三番五次的牽扯住翱翔的翅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055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