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後修了一排樹,甘肅主席:誰再砍縣長以下全撤!

交通運輸無論是在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中還是在戰爭時期的軍事用途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現在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古人也說:「大將出朝,地動山搖;逢山開道,遇水造橋。」左宗棠當年西征,十分清醒地把保障運輸暢通看成是克敵致勝的關鍵。正如他自己所說:「籌餉難於籌兵,籌糧難於籌餉,籌轉運又難於籌糧。」所以左宗棠把修建道路當成西征的第一要務。

當年左宗棠修建道路,其主幹線是從陝西潼關開始的。到蘭州後又分頭髮展:一路向西修到青海的西寧、大通、湟原等地;一路向北出嘉峪關後再向西進入新疆烏魯木齊等地,然後又由北疆向南疆發展。這還只是主幹線,還有許許多多的支線。其中有些是對原有道路進行修整和擴建,但更多的是新建。如果要計算它們的總里程,那就是數以萬計。這還是在一邊打仗一邊開荒種地的過程中進行的,其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更何況當時又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一切都要靠人工進行。大西北幅員遼闊、地勢險要、戰線漫長,每前進一步都必須要「逢山開道,遇水造橋」。比如由嵩武軍張曜所部修建的從哈密到巴里坤一段300多里的道路,沿途多是重山疊嶂、峭壁懸崖,盤旋環繞32圈後,道路才翻過天山之巔。左宗棠在紀念這段道路開通的石碑上寫下了著名的《天山扶欄銘》:「天山三十有二般,伐石貫木樹扶欄。誰其化險貽之按?嵩武上將唯桓桓……」

在修建道路的過程中,架設的橋樑更是不計其數。僅在甘肅南部的平涼、會寧等8個縣境內,就新修橋樑79座。要統計左宗棠在整個西北全境所修建的橋樑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說到修橋,還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插曲:左宗棠原準備在流經蘭州城北的黃河上修建一座橫跨南北的大鐵橋。當時駐在上海的德國泰來洋行老闆福克聽到消息後,立即趕到蘭州與左宗棠洽談,表示願意投標60萬兩白銀承建工程。左宗棠嫌其索價太高而作罷。當時如果不是因為經費困難,那麼黃河上的第一座大橋將會出現在蘭州,而且還會提前30多年結束黃河上沒有大橋的歷史。

左宗棠不僅在西北大力修建道路,而且還大力植樹造林。他要求大家把道路修建到哪裡就把樹木栽種到哪裡。道路狹窄的地方植樹一到兩行,寬闊的地方四到五行。同時他還要求大家利用一切條件擴大種樹面積,儘量把植樹造林擴大到道路以外去。據史料記載,從陝西長武到甘肅會寧這600多里的路段上,當時栽種成活的樹木就達26.4萬多株;另據當時對甘肅會寧、安定等8個縣的統計,它們境內栽種成活的各種樹木就有近30萬株。

不久,這些樹木就生長成林。當左宗棠看到這些長成的樹木時,心裡萬分高興。他在給朝廷的奏稿中說:「道旁所種榆柳,業已成林,自嘉峪關至省,除鹼地砂磧外,拱把之樹,接續不斷。」「蘭州東路所種之樹,密如木城,行列整齊。」不久,有一湖南人隆無譽到西北看到左宗棠所種的樹木,大加讚賞。他在《西笑日觚》中寫道:「左恪靖命自涇州以西至玉門,夾道種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

1880年當左宗棠的部屬楊昌浚在西北看到那煞是喜人的樹木時,即景生情,吟詩讚嘆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在左宗棠的大力倡導下,西北許多地方官都不同程度地仿效左宗棠植樹造林。他們還煞費苦心地在左宗棠當年所修道路兩旁標立榜示:「崑崙之墟,積雪皚皚。杯酒陽關,馬嘶人泣。誰引春風,千里一碧?勿翦勿伐,左侯所植。」因感懷左宗棠的功績,人們都把左宗棠當年所種的柳樹尊稱為「左公柳」。

若干年後,有些人把左公柳砍伐作為柴薪,使左宗棠當年發動民眾栽種的林木遭到破壞。在民國時期,時任甘肅省主席的朱紹良曾下令把當時還存活的左公柳編號登記,嚴加保護。誰再砍伐,連同當地保、甲、縣長一併處罰。直到現在,人們都還能在西北地區看到少量存活著的左公柳。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2027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