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國可謂是生的窩囊,死的悲催。扛不起大戰,也贏不了小戰,唯一的一次改革、雄起的勢頭卻在強國的絞殺中成為泡影,從此更是一蹶不振。但是,大家也許忽視了一點,當時韓國的武器優勢十分明顯,一方面,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鐵礦,宜陽礦山;而另一方面,其冶煉技術也十分精湛,當時各國很推崇韓國兵器。可謂擁有當時最大、最牛的兵工廠,但是,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還讓韓國活的那麼悲催,滅亡的那麼沒有痕跡?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第一,「投錯了胎」,位置決定命運。
韓國誕生時從老大晉國得到的土地主要靠南邊,而且還是狹長的一塊。雖說土地很肥沃,位置處於中原核心,離周天子最近,看似得了便宜。但是,其周圍強國環伺。西邊是秦國虎狼、南邊是超級大國楚國、北邊是趙、魏兩個大兄弟、東邊跟傳統強國齊國也離得不很遠。你說吧,韓國就像是一塊在眾惡犬中間的肥肉,誰都想分一杯羹。所以往往是,四面樹敵,導致四面楚歌!只能說,投錯了胎啊!
第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大的兵工廠恰恰成為自己最大的包袱。
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鐵礦和冶煉技術絕對是戰略資源和技術,所以一開始各國都關注這個,也很緊張,所以,韓國一有風吹草動,列國關注。你看齊國在圍魏救韓戰役之前,孫臏之所以遲遲不發兵,就是避免出現一個崛起的韓國!因為一旦韓國崛起,加上源源不斷的先進武器和鐵礦資源,其可能成為一個超級強國,那是十分可怕的,這也是大國絞殺他的原因。
第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韓國恰恰是毀在自己兄弟手中。
韓、趙、魏本為一家,但是在韓國申不害變法,變得越來越強,還要吞併鄭國的關鍵時期,恰恰是魏國大兄弟首先大打出手,將韓國改革積累的國力打的一點不剩,最後不是齊國來救差點就滅亡了。而且從整個戰國階段來看,趙國和魏國也是打擊韓國最多、最頻繁的。真可謂是兄弟相殘啊!
第四,「沒了夢想,也只剩下眼前的苟且」,由於強國、擴張的無力,韓國逐步轉向對內玩權術,對外討好各國的消極、苟且道路。
從韓武侯之後,韓國的國君逐步墮落,對內強化權術,沉溺於與大臣、封君的周旋,而最後的結果是,封君權利也越來越大,到韓國滅亡前,國王連大臣也召喚不來了。而對外基本上是能妥協就妥協,永遠只有抗議(你懂的),風往哪吹就倒向哪裡。能割地解決的絕不開戰,能賠款是最好選擇。最後的結果是,國土越來越小,國家越來越窮,不滅亡才怪!
所以啊,韓國的滅亡真的是7分是命不好,生錯了地方,3分是自己不努力不爭氣,也怪不了別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9994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