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人恨之入骨的袁世凱被迫簽訂二十一條,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在電影《建黨偉業》中,袁世凱面對日本公使提出的二十一條憤而言道:「伊藤博文活著的時候也不敢威脅老子,你他娘的算老幾?」從中不難看出,袁世凱對日本狼子野心的警惕和憤慨。誠然,在晚清歷史上,最恨日本人的不外乎李鴻章和袁世凱二人了。李鴻章因簽訂《馬關條約》從中興名臣變為賣國賊,並被日本人打了黑槍,差點死掉,恨之深,至死不忘。袁世凱從朝鮮開始就跟日本人打交道,深知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跟日本軍政多次交手,尤為了解日本習性。因而對於此次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內心的抗拒可想而知。

如果沒有二十一條事件,在1914年中,袁世凱來說是比較順心的年景。政治上,袁世凱武力掃平國民黨地方政權,實現實際意義的統一。雖然看起來政治獨裁的色彩更重,但是政權穩定下來。經濟上,歐戰的爆發,導致亞洲民族資本的興起,自清末新政以來,經濟上終於有了起色,大量的軍需訂單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文臣武備也基本上建立起來,算是「國是初定」。但是隨著日本占據青島和膠濟鐵路,尤其是1915年初,日本公使日置益面見袁世凱提出構建東亞新秩序的二十一條密約時,將一切的和諧全部打破,讓袁世凱及軍政要員們認識到,民國還處在一個巨大的陰影之下。

中日關係的二十一條具體內容不再詳敘,我們中國歷史上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滅亡中的二十一條」。即使以當事人來看,也是感同身受。袁世凱看完條約的第一反應是,「簡直似以朝鮮視我」。當時日本已經吞併朝鮮,固有此一感慨。然而感慨完畢,還是要正視這一問題,弱國無外交,自古如此。如何與日本周旋,成了當務之急。時任外交總長的孫寶琦、次長曹汝霖、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被袁世凱緊急召見,商量對策。幾人一致認為,此條約是日本想趁歐戰,列強無暇東顧之際,一口鯨吞中國,造成既定事實。為今之計,只有以夷制夷和實行「拖」字訣,期待國際事態變化。

在中日就條約問題的談判中,中方首席代表陸徽祥都會把問題複雜化,有理有據的進行和顏悅色的闡述,每每氣得日方代表暴跳如雷。並且專注細節,將會議有意拉長,但不做實質性確定,尤其是進行一整套的所謂東方禮儀和茶道的流程,時耗漫長。其實說白了就是,能多拖一分鐘是一分鐘。同時,將密約內容散布出去,期待列強的介入,尤其是英美強國的介入,以期待時局變動。果然,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一個月後,英國《泰晤士報》就對二十一的內容進行了評述。但是,作為袁世凱的老朋友的英國紳士們,讓袁世凱失望了,他們認為,在保持領土完整和門戶開放的前提下,中日雙方可以談判。此時的英國忙於一戰,並且跟日本有著「英日同盟」關係,只要日本保證了英國在華利益,至於中國主權是否淪喪,英國人並不關心。與此同時,美國人的態度更加積極,美國公使幾次就中日雙方談判問題進行溝通,期望日本能夠讓步,但是由於並未損害美國在華利益,因而此等勸說不務實際意義。

5月,日本政府最終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中國政府給予答覆,否則採取武力解決。其實,此時的中國政府已經被逼到絕路上了。袁世凱召集所有在京骨幹官員做最後決議。其實誰都知道,中日此時開戰,中國毫無勝算,只有簽約一條路可以走。時任陸軍總長的段祺瑞堅決反對簽約,表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堅決抵抗。會議發生了激烈爭吵,段祺瑞在暗中調動軍隊,在和談期間施加壓力。同時日本也在南滿和山東調動軍隊,進行戰爭威脅。

陸徽祥

由於此時中日雙方都比較強硬,歐洲駐中國公使,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的帶領下會見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接受二十一條,用朱爾典的話是,埋頭建設10年,再與日本爭高下。其實袁世凱此時也無心戰爭,看到列強都不干預,倍感無奈,也就順坡下驢,準備簽署條約。最終二十一條實際簽訂了十二條,但是中國的主權和治權也被日本腐蝕不少。袁世凱認為二十一條的簽訂,是他的奇恥大辱,欽定合約簽訂的5月9日為「國恥日」,這是民國史上第一個國恥日,隨之以後,國恥日越來越多,讓人扼腕嘆息。

二十一條的簽訂,讓袁世凱背負了「賣國賊」的名聲,將袁世凱的聲譽摧毀殆盡,這也成為未來袁世凱走向帝制的一個重要誘因。同時,二十一條嚴重刺激了中國各界精英,讓他們意識到,亡國滅種就在眼前,導致精英階層採取更加激烈的救國手段,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一個重要引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9993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