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839年冬季的一天,唐文宗命起居舍人魏某把記載朝政大事的《起居注》拿來觀看。
魏某認為不妥,說:「《起居注》既記載善行,也記載惡事,用來警誡帝王,去惡從善。陛下只管努力勤政為善,而不必觀看《起居注》!」
文宗說:「過去我曾經看過。」
魏某說:「這是以往史官的過錯。如果陛下親自觀看本朝的《起居注》,那麼,史官在記載時就會有所避諱,將來怎樣讓後人相信呢!」

文宗這才作罷。
《續資治通鑑·宋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宋太祖經常在皇宮的後園打鳥玩。一次,幾個臣子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便召見了。
可他們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因此很不高興,便問為什麼要把這些不重要的事奏上來。
一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打鳥更緊急。」
宋太祖更加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來放在懷裡。
太祖罵他說:「你揣個牙齒,怎麼還想保留證據告我?!」
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不會去告陛下的,但是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寫進史書。」
宋太祖明白了,立即賜那個大臣一些黃金以安慰他。

朱棣登上皇位後,第一要務就是篡改歷史,他對建文時期編寫的《太祖實錄》十分不滿,下令焚毀《太祖實錄》的草稿,重新組織班子編寫《太祖實錄》。

葉惠仲原是明代的一個知縣,台州臨海人,被徵召入京編撰《太祖實錄》。
他是建文時期名臣,本著史家的良心和道德,堅持如實地記載「靖難」事件、秉筆直書有關「燕王謀反」之事,因此觸怒了明成祖朱棣,被誣陷為「逆黨」。
永樂元年(1403)二月二十二日,葉惠仲獲罪凌遲、誅滅全族。
在第一個故事中,唐文宗想要看《起居注》,史官魏某不給他看,唐文宗也就沒再堅持,更沒有給史官小鞋穿。說明在唐那個時代,對史官還是很尊重的。
在第二個故事中,宋太祖一不高興把大臣的牙打掉了,大臣便提醒他,說這件事會被史官記入史書,宋太祖就害怕了,賞賜了那個大臣並安慰了他,說明至少在宋朝,皇帝對史官還是敬畏的。
第三個故事中,葉惠仲因為要如實記述「靖難」之事,而惹怒了明成祖,明成祖二話不說,便把葉惠仲拉出去處死、並誅滅全族。說明到了明代,皇帝根本不拿史官當回事,想殺就殺,對史官已經沒有絲毫的敬畏之心了。
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的史書會越來越庸俗、越來越不靠譜,因為史官的生存環境越來越險惡、史官的地位越來越卑微。
有學者說中國封建社會存在著一個「超穩定結構」,如果這個結構真的存在,史官可能是這「結構」里的一個好的、重要的設計,因為史官的存在,對高高在上的皇帝具有約束力。
皇帝怕史官,是好事,說明皇帝還很在乎自己死後在歷史上的名聲。如果皇帝都像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那樣,信奉「我死後哪怕它洪水滔天」,那麼,他生前就會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了。
皇帝對史官的敬畏程度越高,史書就會越真實;反之,如果皇帝根本不怕史官、說殺就殺,史書恐怕就無真實的歷史可言了。
明成祖毫不猶豫地就把史官葉惠仲殺了,說明那個時代已經黑暗到了極點,難怪柏楊把明朝稱為「大黑暗時代」呢。
作者:頭條號 / 檔案密碼
連結:http://toutiao.com/i6312526938527236610/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948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