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的官場,官員可以貪污、受賄、腐化、墮落,但是,自古以來,有一件事決不允許,那就是抗旨,誰不聽朝廷的話那是要殺頭的。慈禧太后權欲極強,手段陰險,誰不聽她的話那下場更是很慘,臣子們都是戰戰兢兢。但是到了她統治晚期,大清國風雨飄搖,地方勢力增強,老佛爺的話也開始不管用了,尤其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的「聖旨」竟成了「剩紙」。

900年,起源於山東的義和團運動轉戰京津,殺洋人、攻教堂、扒鐵路,剪電線,北方局勢愈演愈烈。各國列強為保護自己在華利益紛紛表示,若清政府不管自己就要出兵替你管了。但當時慈禧太后痛恨外國同情光緒帝,希望藉助義和團打擊洋人,於是轉而支持義和團。外國列強於是出兵,組成八國聯軍,占領大沽炮台。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慈禧命令將此宣戰詔書頒布全國。

這個命令在眼界比較開闊的重臣、尤其是南方的督撫中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認為,大清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國力已經幾乎告盡,疲弊不堪,此時再與11國開戰,引起列強全面入侵,中國豈不是要被瓜分?
當務之急是要休養生息,保持穩定,進行變革,保住中華民族之命脈,尤其不要給列強進入富庶的東南各省以藉口。
郵政大臣盛宣懷首先反對宣戰,負責發電報的他下令各地電信局將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他還馬上給兩廣總督李鴻章發電報讓他速想對策。
正當這些南方的封疆大吏們對是否奉詔左右為難的時候,李鴻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於是挺身而出,獨自一人給朝廷發去了一封電報,曰:「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也就是說這個聖旨是皇上在義和團亂民的脅迫下發的,是一個「偽詔」,我廣東是不聽的。
那個時代,這八個字的表態可以說是開天闢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電報之一。
此一電報大大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老中堂都敢抗旨,我們怕什麼?
他們馬上行動起來,互相串聯,決心將東南各省聯合在一起,抗旨到底。湖廣總督張之洞甚至提出了「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皇帝落難,就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主持大局。
李鴻章幕僚劉學詢還給孫中山寫信說,李鴻章想要廣東獨立,想得到足下的幫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後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等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東南各省不對外國宣戰,負責保護外國僑民和財產,但外國也不得派兵進入東南各省。這使得富庶的東南半壁江山免於戰亂。

對於東南互保,史學界看法不一,有的說這是對外妥協賣國,卑躬屈膝,出賣民族利益;有的說意義深遠,「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倖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於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為國家保存了實力。
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東南互保」給了慈禧一個閃亮的耳光,清末各地實力派尤其是漢族人物首次公然反抗滿人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掃地。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獨立,與此有著莫大的關係。
作者:頭條號 / 歷史磨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932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