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薄雲天的十三爺胤祥 屍骨棺木蕩然無存

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是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實為22子),滿洲正藍旗人,在所有兄弟中與四爺胤禛關係最密,在殘酷的爭奪皇位的鬥爭中,他始終支持胤禛。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

怡賢親王墓(十三爺墳)

胤祥因病死於雍正八年,他的去世讓雍正極為傷心,他的墓規制很高,規模很大。位於保定市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雲溪水峪。

十三爺墓相對於淶水縣城的位置

十三爺墓地在軍閥混戰時代被多次破壞,1935年,當時河北省長宋哲元和淶水縣長王作舟用一個營的軍隊,押著80多個盜墓賊把墓挖開,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盜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為了作戰,將怡王陵拆毀,地面建築全被平毀,現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

怡親王墓的文物保護組

雄偉的神道碑

火焰牌坊,雕工十分精美

神道上的五孔橋

華表,通體雕花,在王爺墳現存遺蹟中獨樹一幟

地宮廢坑,十三爺當年棺槨放置的地方,如今片瓦不留,屍骨棺木蕩然無存

作者:頭條號 / 名人墓地

延伸閱讀:(取自http://dy.163.com/wemedia/article/detail/B6KPBJDK0523812L.html)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與雍親王關係最密,「四爺黨」的主力成員。

在影視劇中,胤禛稱胤祥為「十三弟」或「老十三」。胤祥也是一直追隨著胤禛,唯胤禛之命是從。康熙也非常喜歡胤祥,也是走到哪裡帶到哪裡。

胤禛與胤祥之間的關係為何這樣的親密,沒有太多的記載。史料只提到了胤禛與胤祥的關係最密。

胤祥能文能武,深受康熙的青睞。但第一次廢太子後,胤祥失寵於康熙,原因不詳。之後也沒有在啟用。直到雍正繼位,胤禛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雍正元年,命總理戶部。

在職期間,胤祥幫助雍正帝處理國事,沒有任何過失。這與當初康熙帝冷落他是有很大關係的。從備受恩寵,到受冷落。讓年輕的胤祥在那段時間看清了爭權奪利。他也變得處處低調,不爭強好勝,恪守臣道,從不越權越職。即便後來身處高位也沒有被沖昏頭腦,身處高位讓他變得更加的謹慎。雍正也很看好這一點,對他非常信任。

康熙末年,積存了諸多弊端亟待解決。胤禛繼位,胤祥上任之後,清理過去遺留的舊案、辦理清查虧空、收繳積欠。使虧補欠還,在整頓財政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水患是古代最為重視的一件事,胤祥督辦此事,治河患、興水利,為民造福,獲得了雍正帝的嘉獎,老百姓的稱讚。

胤祥主管的內務府包攬了武器的製作事項,從打造一顆釘子到鑄造一門大炮一應俱全。就連兵部主導的選武官,都是由胤祥來完成。為了對準噶爾用兵,雍正設立軍需房,命胤祥主其事,胤祥參與了作戰計劃,他對路程的遠近,山川的險易了如指掌。之後,他不僅保證了轉運軍事供應之事,還提出了合理的作戰計劃。這些都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和稱讚。

清朝當時的外交事宜也是由胤祥做主。他管理理藩院和四譯館事務,負責外交事宜。

胤祥在康熙年間就得了鶴膝風的病,雍正繼位後,他日夜不停的忙,身體每況日下。到了康熙八年初,胤祥已經因病停朝。由於之前很多政事都是他在打理,因此,雍正經常派人至交暉園,就某事問他如何辦理。胤祥不管病有多重,都一應答覆。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胤祥病故,僅四十四歲。因胤祥對雍正朝的巨大貢獻,故得到了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雍正帝允許他享太廟,上諡號為「賢」。雍正還下旨將他名字中的「允」字改回「胤」字,這使他成為清朝唯一一位不避皇帝名諱的臣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864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