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什麼不占領日本?如果占領了,日本恐怕就不會囂張到連《波茨坦公告》也不承認的地步。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發表對日最後通牒——《波茨坦公告》。這份公告由美英主導,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蔣介石的同意。
《波茨坦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在上述目的達到、成立和平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立即撤退。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根據《波茨坦公告》,作為戰勝國,中國獲得對日軍事占領權,可以駐軍日本,將中國國旗飄揚於日本領土,但是國民政府最終並沒有派駐軍隊到日本,且來分析原因。
其實,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有考慮派軍到日本,並著手籌備占領軍。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二戰後風雲變幻,亞洲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各國都想在利益分配上分一杯羹。同盟國占領日本的計劃難以擺脫各方勢力左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駐軍的計劃,但這應該非主因。
主要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蔣介石直到此時還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二者,作為亞洲地區反法西斯的最前沿,同時是貢獻最大的中國,蔣介石主動放棄了對日占領的主導權。
其實,這兩個原因也可以合起來,那就是,「我」要打內戰了。
1946年4月19號,中國遠征軍的主力之一,駐越南北部的53軍榮譽第二師突然接到來自國民政府命令,榮譽二師前往越南海防集中待命,進行人員挑選,準備執行駐日占領計劃。
1943年春,為配合盟軍滇緬作戰,杜聿明向蔣介石建議成立榮譽二師,所以這支部隊完全被視為蔣的嫡系部隊,該師官兵作戰經驗豐富,堪稱第五集團軍的精華。這裡說明一點,不論是不是蔣的嫡系部隊,只要抗日,都是代表的中國軍隊。
(《1944·中國遠征軍》(中國美術館藏))
中國遠征軍的作用這裡不再多說,中國當時是打算派遠征軍過去駐紮的。
國民黨政府也派出了以朱思明為團長的中國軍事代表團,作為先遣隊率先赴日熟悉情況。美國約請中國派一支5萬人的軍隊協助盟國占領日本,而且提出希望能夠派參加過緬甸遠征作戰的孫立人帶隊,這就是上段說的遠征軍。
蔣介石確實也把榮譽一師和榮譽二師合編成了67師,打算派到日本,但後來派到了內戰戰場,受到重創。
再說蔣介石主動放棄的問題,由於中國在遠東戰場上的重要作用,蔣介石受到了羅斯福的重視,並表示戰後可由中國主導對日占領事務,但蔣介石婉拒了,稱中國無法擔當此重任,並請美國主導,中國可以扮演輔助角色。
在這中國可以揚眉吐氣的時刻,蔣介石還打著內戰的算盤,所以也無暇顧及占領日本。
1945年國共簽署的《雙十協定》,如果大家認真研究過,這完全符合中國當時的情景與利益,以及歷史潮流,而且第一項就確立了維護蔣介石的統治與三民主義,但卻被蔣一意孤行,撕毀協議發動起了內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795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