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當皇帝,21歲當太上皇,22歲及時玩死,否則腦袋不保

禪讓,多美妙的詞啊。在中國這個重視道德的國度,禪讓代表的是不戀權位,高風亮節。比如傳說中的堯舜,就都是讓賢而不傳位給兒子們的光輝典範。

只是後世嘛,很多權臣,為了顯示自己得位很正,導演出禪讓的鬧劇,如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等,是連曹丕自己都不相信的。但要欺世盜名啊,該走的過場還是走嘛。至於最後如何處置這些被迫禪讓的皇帝們,沒多少人關心。反正,劉協,算是禪讓者中,運氣最好的了。

不過,也有皇帝是真心禪讓的,因為他實在覺得做皇帝,遠不如吃喝玩樂好。

北周宣帝宇文贇——也許有朋友不認識最後這字,不必去查字典了,讀「暈」,宇文暈。他人如其名,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自己昏,讓人暈的。

572年,十三歲的宇文贇被立為皇太子,七年之後,登基坐殿,剛好二十歲。

即位之後,他勵精圖治,頒布了一些很不錯的政策,什麼放寬刑罰啊,輕徭薄賦啊……儼然一代聖主,一顆將光耀歷史的新星,在冉冉升起。

只是,人們看錯了。他不過是個心機婊而已。

他被立為太子後,其父宇文邕對他特別嚴格,稍有錯誤,就用鞭子責罰,並派人記錄他的言行,報告皇帝。久而久之,鍛鍊出了這傢伙的心志。之後東宮很少傳出太子亂來的事了。不過,並非太子不亂來,而是「憚高祖威嚴,矯情修飾」——他在積攢怒氣,等著自己當皇帝的那一天。

前面我們說了,即位之後,他還是顯得有所作為的,只是,未久,就暴露出了本來面目。

《資治通鑑》有記載,「居喪才逾年,即恣聲樂,魚龍百戲,常陳殿前,累日繼夜,不知休息;多聚美女以實後宮,增置位號,不可詳錄。游宴沉湎,或旬日不出,群臣請事者,皆因宦者奏之」。

說白了,就是他老爸屍骨未寒呢,他已縱情聲樂,不理朝政了。群臣要見他,得通過太監。這就讓太監們,發了筆不小的財啊。

於是有人冒死上書,陳述皇帝八大過錯,其中就有,「下詔寬刑,未及半年,更嚴前制」,「上書字誤者,即治其罪,杜獻書之路」——奏章里有個錯別字,都要治罪——這其實也說得過去,因為呈給皇上的,你們竟敢不認真?關鍵是,皇上的目的,不在於懲戒大臣的馬虎,而只是單純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段,讓你們知難而退,莫給我提意見!

罵得如此直白,宇文贇大怒,幸好有人討保,上書者,才保住了腦袋,吃到了皇上表彰他忠貞的一桌菜。

心中又不爽,又還要表揚這些以死博名之人,宇文贇覺得,哎,皇帝真難做啊,還不如讓位吧。

於是,他真就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六歲的宇文衍。

從登基到禪位,宇文贇做了七個月皇帝。

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卒使昏虐君臨,奸回肆毒,善無小而必棄,惡無大而弗為。窮南山之簡,未足書其過;盡東觀之筆,不能記其罪。

說白了,就是昏君,善事,哪怕再小,他也不做;惡事,哪怕再大,他也敢做。一句話,罄竹難書啊——當年劉備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他就算學過,也只當是一句廢話!

這些指控,當然不是沒有理由的。

他一個叔伯兄弟宇文溫「妻尉遲氏有容色,因入朝,帝遂飲之以酒,逼而淫之」。宇文溫的老爸宇文亮聽到這件事,知道禍要來了,皇上肯定要搶媳婦了,起兵造反,還沒開始,被人告密,父子倆都被殺,「才誅溫,即追尉遲氏入宮,初為妃,尋立為皇后」——一個「才」字,一個「追」字,把宇文贇的急切,刻畫得入木三分——只不過他皇后多,同時立了好像是五個,所以做皇后,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禪位之後一年三個月,窮奢極欲還沒爽夠的宇文贇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

死得早,就是好!

一年之後,他的兒子把皇位「禪讓」給了楊堅,未久被害。如果他還活著,又豈會有好下場?

難怪史學家要說,「然猶獲全首領,及子而亡,幸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784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