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的土著居民竟然不是黃種人

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智人分成了三批,其中的一批向東遷徙,來到了形成了早期黃種人。早期黃種人的膚色很白,和現在的白人差不多。

這時候活躍在亞洲土地上的是矮黑人和棕種人,他們是第一次走出非洲智人的後裔。早期黃種人到達亞洲後分別向北、向中和向南遷徙,與矮黑人和棕種人混血,逐漸形成了現代黃種人的膚色。

阿爾泰支系

向北遷徙的黃種人活躍在北亞地區,形成了黃種人的阿爾泰支系。阿爾泰支系主要是中亞地區游牧民族、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匈奴、蒙古、突厥、滿族都屬於阿爾泰支系。

日本與朝鮮在原始社會時代有來自南太平洋的矮黑人分布,後來阿爾泰的通古斯部落南下到達朝鮮和日本,取代了土著矮黑人。

一些阿爾泰人通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形成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消滅了先期到達美洲大陸的棕色人種,統治了整個美洲大陸。還有另一些阿爾泰人進入北歐,成為芬蘭人的祖先。

南島支系

向南遷徙的黃種人到達了東南亞,消滅了東南亞的土著居民棕種人,許多棕種人逃散到太平洋的各個小島上。黃種人在征服棕種人的過程中,也與他們發生混血,形成了黃種人的南島支系。

南亞支系

向中遷徙的一支到達湄公河上游,順著湄公河遷徙,主要分布在湄公河流域,即中國雲南省,越南、寮國、緬甸、 柬埔寨等地區。

華羌支系

向中遷徙的另一支繼續北上到達黃河的上游。後來他們沿兩條大河向東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消滅了早期活躍在亞洲的矮黑種,形成了黃種人的華羌支系。

華夏族的形成

五六千年前,華羌語系中經過兼并形成了三大部落,炎帝部落居黃河上游,黃帝部落居黃河中游,蚩尤部落居東方。三大部落經過兩場大戰實現統一。

在遷徙與擴張中,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部落獲勝,形成了以黃帝為首領的黃焱聯盟部落,這是華夏族的雛形。

華夏部落繼續東進遭遇了蚩尤的東夷部落,涿鹿之戰爆發。華夏部落戰勝了東夷部落,自此華夏部落的範圍從黃河上游拓展到東部沿海。

在統一華羌語系的戰爭中,一批批失敗的族群被驅趕到四面八方,以南方和西方為主。南方華羌語系不斷南下與南亞語系混合,最終形成了苗瑤族群,而西方華羌語系則構成了先羌族群。與此同時,東夷被華夏完全同化。而先羌和苗瑤被華夏驅趕著不斷前進,華夏也在隨後跟進。最終長江中下游和閩粵的百越完全被華夏同化或完全取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774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