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25日,也就是聖誕節這一天,蘇聯出動了10萬大軍進攻自己的鄰國阿富汗。阿富汗僅僅是義和中亞窮國,自身的資源也並不是很多,經濟情況更是差的睜不開眼。阿富汗這個國家究竟有什麼魔力,以至於蘇聯不惜冒著被各國孤立的風險。其實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戰略必走的一步,在伊朗革命的刺激之下,蘇聯不得不加快了這一步伐。本來蘇聯並不打算於1979年動手。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因素,蘇聯不得不提前入侵阿富汗。
一、伊朗局勢的動盪,迫使蘇聯必須牢牢控制阿富汗
1979年開始,阿富汗的鄰國伊朗政局開始持續的動盪。這本來對蘇聯是一件好事,本來伊朗是美國的勢力範圍。現在伊朗的政局出現混亂之後,蘇聯正好可以趁虛而入。但是伊朗接下來的政治走向卻超出了蘇聯的期望,伊朗革命派在清除親美勢力的同時,也全面清除了親蘇勢力。蘇聯一直希望伊朗可以主動倒向自己,但是這一情況並沒有出現。伊朗的態度是既不倒向美國也不倒向蘇聯,小國也有自己的指揮。但是此時美國方面的態度讓蘇聯十分擔憂,美國不想輕易就放棄伊朗這塊寶地。美國軍隊準備干預伊朗革命,一旦美國完全控制了伊朗,那就很有可能進一步控制阿富汗。當時的阿富汗雖然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是阿富汗的政局並不穩定。
阿富汗領導人塔拉基和二號人物阿明存在著很深的矛盾,而阿明一直在私下裡與美國眉來眼去。當時伊朗西面的伊拉克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很希望染指阿富汗。這樣不僅可以對伊朗形成了包圍之勢,還可以把一顆釘子釘進蘇聯的肉里。蘇聯方面明顯察覺到了什麼,美國特工已經開始在阿富汗出現。雖然塔拉基對蘇聯忠心耿耿,但是不排除美國策劃政變的可能。其實後來的事實證明,美國確實策劃了政變。阿富汗是一個窮國,沒有耕地也沒有資源,它依賴於強國的援助。而美國答應向阿富汗提供大量的資金援助,這讓阿富汗十分動心。蘇聯方面感覺需要自己動手占領阿富汗,這個國家只有控制在自己的手裡才放心,這就是蘇聯人的邏輯。
二、蘇聯希望利用阿富汗,進一步染指波斯灣和印度洋
早在沙俄時期,俄國就計劃染指波斯灣和印度洋。蘇聯建立之後,完全繼承了沙俄侵略成性的衣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蘇聯入侵阿富汗也可以染指波斯灣地區,雖然現在伊朗對蘇聯不理不睬,但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伊朗很有可能倒向蘇聯。蘇聯的這步棋下的還是非常準的,一旦伊朗倒向蘇聯,蘇聯就可以再進一步染指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當然這是蘇聯的一廂情願,但並不是沒有可能。一旦蘇聯控制了波斯灣產油區,那整個西歐都必須看蘇聯的臉色。遠在克里姆林宮的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羅波夫等人,認為這是一個完美的計劃。無論出於哪方面的要求,蘇聯都必須出兵阿富汗。
除了染指波斯灣石油國,蘇聯還希望南下印度洋。在印度洋擁有一席之地,這是俄國多少年的夢想,蘇聯也是如此。蘇聯的國土面積雖然十分廣闊,但是蘇聯卻一直缺乏良好的出海口。蘇聯的幾大艦隊完全處於被相互隔斷的狀態,根本無法相互支援。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都是蘇聯艦隊的身影,但是在印度洋則是一片空白。蘇聯希望利用阿富汗為跳板,進一步南下印度洋。蘇聯阿富汗的南方是另一個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這個國家與蘇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巴基斯坦的老冤家印度則和蘇聯關係良好。在蘇聯的戰略規劃中,確實有占領阿富汗之後,進一步控制巴基斯坦的計劃。
三、阿明的舉動直接刺激了蘇聯敏感的神經
蘇聯已經確定了控制阿富汗的計劃,但是行動時間不是1979年。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打亂了蘇聯的部署。阿富汗的頭號人物塔拉基與二號人物阿明發生了內訌,最後阿明殺死了塔拉基。而塔拉基是一個親蘇派,深受勃列日涅夫的賞識。在塔拉基被殺之後,蘇聯方面派出特使前往阿富汗興師問罪。在蘇聯特使與阿明的談判過程中,阿明的近衛士兵誤殺了蘇聯特使,這回徹底說不清了。在此之後,阿明索性全面倒向了美國,準備與蘇聯決裂。此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已經病重,蘇聯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等人商量之後,下達了進攻阿富汗的命令。1979年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日,就在這一天,蘇聯10萬大軍兵分六路進攻阿富汗。誰也不知道這對蘇聯意味著什麼,蘇聯本以為自己可以速戰速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