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共雙方很快在受降區發生軍事衝突。重慶談判後仍無法避免,中國有陷入全面內戰之虞。美國總統杜魯門遂派馬歇爾將軍赴華調停糾紛。但是在隨後的國共談判中,雙方在軍隊整編方案上無法達成共識,於是戰端重啟。為了給蔣介石施加壓力,迫使其同意美方的調停方案,7月29日美國政府在馬歇爾建議下宣布對華實行軍火禁運。這次禁運從1946年8月持續到1947年5月26日宣布解除,前後歷時10個月。
蔣介石敗退台灣
有觀點認為1946-1947年的這次禁運嚴重地影響了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能力,並導致國共戰場的力量對比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比如當時在北平軍調處執行部的黃仁霖就回憶說:「由於美國禁運軍火,我們立即發現我們由美國顧問用新式裝備所訓練出來的新兵,因為他們的軍火消耗無法補充,無怪乎有若干師軍隊因為沒有軍火可資抵抗,而不得不向敵投降。但在共黨軍力方面,則由於蘇俄在抗戰勝利之後,將其所擄獲的日軍堆積如山的軍火,全部轉手供給了他們,而日益壯大了。」
蔣介石夫妻與馬歇爾
但是這種觀點多出自美方資料,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國務院和國會對「誰丟了中國」這一問題的互相指責;而中方特別是國民黨方面的資料則顯示,直到1947年6月,國民黨軍隊並無武器匱乏之虞,台「國防部」1950年印發的《剿匪重要戰役之追述與檢討》也沒有把缺乏裝備作為失敗因素。國民黨一方在國共戰場上面臨的最主要災難是士氣低落,指揮無能,不同派系間的鉤心斗角,以及總體戰略上的高度消極。美國駐華武官在1948年12月統計說,國民黨手中約75%的美援裝備和物資被共產黨軍隊繳獲。從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的四個半月中,解放軍繳獲了170.9萬支步槍、卡賓槍和手槍,19.3萬支自動步槍,3.7萬門火炮和1.2萬輛汽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