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隊,長久以來都是軍事迷們在茶餘飯後的談資。時下的影視劇中,也多有反映中國軍隊抗戰的作品,尤其是看到中國軍隊在熒幕中大量殺傷日軍的場面,堪稱以一敵百的「經典戰鬥」,使觀眾們對這些侵略者的下場既叫過癮又特別解恨。然而,在面對這些既過癮又解恨的鏡頭時,筆者不僅陷入了沉思,既然中國軍隊能夠始終保持這種優秀戰績,那這場被譽為民族最危難時刻的神聖抗戰又何至於要打八年呢?歷史書中經常出現的部隊整建制的殉國,又怎麼會出現呢?在這種情況下,筆者查閱相關史料,試圖從中國軍隊的編制、裝備、人員、實力等幾個方面來作一簡要介紹,使讀者們能對那支奮戰達八年之久的隊伍有一個大致了解。
一、中國軍隊的編制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限於歷史原因,部隊中派系繁雜,編制不一,它既有國民政府明令發布的標準師編制——兩旅四團制或三團制,也有地方實力派自行編配的三旅九團制、三旅六團制、五團制、四團制,甚至是兩團制。
在經歷過1932年的淞滬抗戰和1933年的長城抗戰之後,蔣介石深刻認識到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種種弊端。為適應今後可能發生的全面對日作戰,他從1935年開始決定編練專門用於對日作戰的「調整師」(由於官兵頭戴德式鋼盔,所以民間也稱這些部隊為「德式師」或「德械師」),這種師的編制完全模仿日軍師團編制,除了設有兩個旅部和四個步兵團外,另要編配炮兵團、騎兵團、輜重團,以及若干兵種營,編定官兵在12000到11000之間。同時,「調整師」分批換裝從德國進口的輕、重兵器,並交由德國顧問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
根據計劃,1935年訓練第一批10個部隊,1936年訓練第二批10個部隊,之後每年訓練10個,以10年之力,訓練出100個可與日軍對抗的師。至於其它各種五花八門的部隊,蔣介石也在1935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陸續予以重編,大致上皆以兩旅四團制為準,少部分部隊為師直轄四團或三團。
限於輕、重武器的進口數量的限制以及中國軍事重工業的嚴重落後,「調整師」的編配,僅僅完成了步兵部隊,炮兵和騎兵限於火炮和馬匹的不足,不得不根據各師實際情況或編營,或編連,輜重團更是維持原編制的「人力連」或「輸送連」。至於其它的兵種營,則同樣根據需求或降編為連、排級規模,或取消設立。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調整師雖然經過了德國顧問的訓練,但卻搞出了一個四不象。
此外,由於抗戰在1937年就全面爆發了,導致國民政府僅僅是完成了20個部隊的「調整」,以及10個正在「調整」卻因戰爭爆發而被迫停止的部隊。如果要以這30個師級部隊去與裝備優良的日軍對抗,是十分困難的。事實上,國民政府在經過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之後,「調整師」基本上已經消耗殆盡,不付存在,剩下的只是兩旅四團制的框架而已。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原本以師為一級作戰單位的國民政府根據形勢需要,改將作戰單位升格為軍,將以往徒有其名的「軍部」做實,分別配屬四到兩個師不等的作戰力量,軍部設有特務營、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和騎兵連。隨即又設立了軍事委員會——戰區——集團軍——軍團——軍——師——旅——團的八層指揮體系。隨著抗戰的不斷持久化,國民政府於武漢會戰之後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深刻分析了指揮機構的命令暢通性和兩旅四團制是否適合作戰需求。
經過討論,軍事委員會決定裁撤不必要的多重機構設置,取消了軍團和旅這兩級,使指揮體系簡化為六層。在這次變動中,師的編制改為直轄三個團,編餘的兩個旅長,或是調為師步兵指揮官,或是保送軍校受訓,編餘的一個團改為補充團,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逐步降格為營。與此同時,對於師的直屬部隊進行定編,計轄特務連、炮兵連、騎兵連、通信連、工兵連、輜重連等。經過1939年這一年的分批縮編,大部分師都完成了縮編,理論編制數為9000到7000之間。部分師因處於敵後游擊區,到1944年才完成縮編。抗戰後期,因兵源不足和部隊吃空餉等原因,有的師只有5000餘人,山西部隊因為兵源嚴重缺少,甚至出現一個只有800人的野戰師(即第71師)。
當戰爭進入到1943年時,國民政府獲得了美援,使已經消耗殆盡的重裝備陸續得到了恢復。在這種情況下,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炮兵部隊的配屬問題再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根據討論,最終確定將一半的由軍政部直屬的炮兵團編為軍屬炮兵團。使各戰區擔負主要任務的軍級單位,都有了直接的火力支援而不再需要請求上級的增援。到了1944年,軍事委員會又重新調整了軍的編配,除了充實調整軍的直屬部隊外,將三師制軍定為甲種軍,將兩師制軍定為乙種軍,將四師制軍定為特種軍(該軍只有一個,即第36軍,所屬各部皆為四四制)。此後直到抗戰勝利為止,未再有較大的變化。
二、中國軍隊的裝備
眾所周知,中國軍隊因為重工業的嚴重落後,以及軍工廠的軍閥私有化,導致了各部隊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的武器裝備優劣不等。這裡先說輕武器。裝備好的部隊如「調整師」,有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槍(或仿製的「中正」式步槍)、M1934式「伯格曼」衝鋒鎗、ZB26輕機槍、M35鋼盔、皮質背包、軍毯、雨布、鐵制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彈盒。差的部隊如川軍,裝備僅僅是射程有限的川造七九步槍、斗笠、布帽和大刀等。前者在抗戰之初還可與日軍硬拼一下,後者就只能是被動挨打的地步了。
當抗戰進入第二個年頭時,「中正」式步槍的量產在很大程度上改編了這一局面,但在缺少重工制鋼的情況下,鋼盔和刺刀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奢侈品。於是在進入1939年時,原本配備刺刀的部隊因為戰時消耗,大部分都被迫改用起了大刀。至於在抗戰初期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德式鋼盔、英式鋼盔、法式鋼盔逐漸消失在戰場上,前線野戰部隊多以布帽維持軍容,稀有的鋼盔或是作為軍校訓練之用,或作為媒體拍照之用。
中國在陸續得到蘇援後,部分部隊的裝備得以在德械損耗殆盡之後換上了蘇械,著名的蘇式轉盤機關槍(德普式7.62毫米輕機槍)就是在這個時候被中國軍隊所裝備的。遺憾的是蘇援主要是飛機和坦克,國民政府僅僅獲得了20個師的輕武器裝備。為了能夠保障一線主力部隊的持續使用,在輕武器和彈藥分配上,主要給了由軍委會直接掌握的4個攻擊軍,剩餘裝備則作為戰場消耗補充之用。由此可見,1940年到1942年這三年的中國軍隊,主要依靠的是國產輕武器和繳獲的日軍輕武器來作為一線部隊作戰之用。
在1942年的時候,中國軍隊駐印部隊(3個師)一度獲得了部分英援,其中主要獲得的是P-37裝備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背帶、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1943年起,國民政府獲得了大量的美國軍援。在輕武器中,主要獲得了美製M1928式湯姆遜衝鋒鎗、布倫MKII7.92毫米輕機槍、60火箭筒、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彈袋、卡賓彈匣袋、45式手槍側掛皮槍套、M-3肩掛槍套、45式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國民政府依靠這些陸續裝備了39個師。不過這些裝備多為遠征軍和駐印軍獲得,國內戰場的部隊獲得量極少。美械雖然使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得到提升,也受到使用官兵的歡迎,但因援助數量同樣有限,而使彈藥的補給時斷時續,導致這些部隊的官兵在今後的戰爭中寧願選擇彈藥補給順暢的國械或日械,也不想再繼續使用美械了。所以在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主要還是依靠著國械輕裝備來與日軍作戰。
在重兵器方面,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國民政府雖然已經具備了製造重炮的兵工廠,但因質量或火力關係,還是從歐美各國進口了不少,其中有德國克虜伯1903年型75mm野戰炮、法國施奈德1898年型76.2mm山炮、日本三八式75mm野炮、日本四一式75mm山炮、瑞典波佛斯1930年型75mm山炮、德國leFH18型105mm榴彈炮、德國SFH18型150mm榴彈炮、德國Pak 36/37式37mm反戰車炮、瑞典卜福斯1929年型75mm高射炮等;戰車有英國維克斯炮戰車、維克斯水陸戰車、法國雷諾FT-17戰車、德國克魯伯Pz1型戰車、英國菲亞特CV33戰車等。抗戰中後期的蘇援和美援又使中國軍隊在火炮方面獲得了蘇聯1930年型(1-K)37mm戰防炮、1932年型(19-K)45mm反戰車炮、1931/1938年型122mm高射炮、美國M3型37mm戰防炮、M2A1-150mm榴彈炮、M1918-150mm榴彈炮,在戰車方面獲得了蘇聯T-26戰車、美國M3A3戰車。
在飛機方面,同樣受到重工業的限制,而不得不依靠進口或外援,如美國霍克II、霍克III、波音—281型戰鬥機、雪萊克A—12型攻擊機、諾斯羅普—2E、馬丁—139WC型轟炸機、P40戰鬥機、P41戰鬥機、P51戰鬥機,蘇聯伊—15、伊—16型戰鬥機和愛司勃—2、特勃—3型轟炸機。
這些裝備優於日軍,但同樣受到數量限制,在初期的對日作戰中有如杯水車薪,作用不大。抗戰後期依靠美援成建制的更換了戰車和航空部隊,才逐漸改變了劣勢。
三、中國軍隊的人員
軍隊主要由軍官和士兵組成,這裡先說軍官。
軍官是指揮作戰的基礎,沒有軍官,一支部隊在戰場上就會形同一盤散沙。根據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統計,抗戰開始前的將領中,經過正式任官的有1247人,其中出身保定軍校的有388人,陸軍大學的有215人,黃埔軍校的有92人,留學國外軍校的有215人。由此可見,抗戰前期主導戰場的將領,主要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為主。到了抗戰後期,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開始大量擔任集團軍、軍、師的主官,其比例逐漸與保定軍校的畢業生持平,並有超越之勢。對於中下級軍官,根據軍政部的統計有13萬4000人,其中保定、黃埔出身的約6萬人,其他各類軍校出身的約3萬人,行伍出身的則約4萬人。
需要指出的是,保定軍校是仿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學正規軍校,每期學制兩年,是當時中國最為完善的正規化軍事學校,畢業生往往都具備較高的軍事素養。而黃埔建校初期,只是一所六個月即可畢業的速成學校,畢業生的所學十分有限,大量黃埔畢業生的軍事素養都只能依靠戰爭經驗來積累。即便是陸軍大學的畢業生,也只懂得師戰術,對於大兵團的作戰指揮作業很少有學。所以不管是哪所國內軍校畢業的,中國軍官大部分都缺乏對抗現代化裝備強敵的理論與實踐,部分軍官的戰爭經驗甚至還低於一戰的水平,只能依靠一味的猛衝猛打。這使抗戰全面爆發之初的中國軍隊大多只能依靠恪盡職守、不怕犧牲和主動精神、鐵的紀律來抗擊日軍,並負出了巨大的傷亡。
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就曾經評價中國軍隊的「低級軍官對於命令,每能迅速執行,營長和團長的素質不一,但不乏優秀之士,至於軍長、師長,則問題頗大。這些人中很少是有效率的,他們很少親臨前線,更極少監督命令是否執行。對於來自前線誇大甚至錯誤的報告,不經查證,即予接受。經常忽略搜索和警戒的重要性,常因而造成大亂。一般的師長,似乎認為只要自距離前50英里處發一命令,即已盡到責任。這些軍官中,有許多是相當勇敢,但大多數的人均缺乏道德和勇氣」。史迪威對中國軍官的看法直接形成了編練駐印軍時、只要中國士兵不要軍官的想法。
對於這種情況,蔣介石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他在歷次的軍事會議上都曾對此提出批評,並在抗戰中後期開辦了大量的軍事培訓機構,輪訓各級軍官達97577人,從士兵中提拔的軍官有84235人,試圖來改變這種情況。但限於政治環境以及各派系的重重矛盾,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局面,是很難完成的,所以直到抗戰勝利之際,這些問題依然存在。
對於士兵,抗戰之前的國民政府採取的是志願兵。考慮到這些士兵的素質問題,其中不乏老兵油子,蔣介石便從1935年起,在華東、華北地區試點徵兵制,並設立師、團管區,打算以固定的徵兵練兵模式,為前線提供具備一定素質的優秀士兵。但由於抗戰的過早爆發,而使這一制度輪為貪污腐敗的重要場所之一。
雖然在抗戰之初的士兵中,大部分都有過實戰經驗,有的甚至有許多經歷過10餘年的戰爭的老士官。但是這些士兵所經歷的大多是舊式戰爭,其形勢甚至連一戰的陣地戰模式都不如。當他們面對採用立體化作戰模式的日軍時,許多士兵連日軍的影子都沒看到就陣亡了。由於抗戰前兩年士兵的大量傷亡,導致各部隊都嚴重缺乏可戰之兵,後方雖然源源不斷的為前線提供士兵,但多因採取的拉壯丁模式,而不乏逃亡事例,再加上軍官的打罵,士兵文化不高、體質不佳等原因,導致抗戰八年中的軍隊戰鬥力逐年下降。1944年在豫、湘、桂的大潰敗也就不是那麼奇怪了。
四、中國軍隊的實力
抗戰開始前的中國軍隊實力不一,既有裝備精良的中央軍,也有戰鬥力和裝備都差的地方部隊。實力較強的部隊雖然有德國顧問的訓練和指導,但更多的軍隊卻因訓練內容落後,根本不適應立體化戰爭。抗戰前期,大部分地方軍隊仍然採用一戰的模式來對抗日軍,如在戰鬥部署上,不論進攻和防禦,不知疏散,仍然採用密集隊型進行衝鋒,以致在日軍的優勢火力壓制下,造成大量傷亡。在防守時,中國軍隊往往採取單線防禦,缺乏構築縱深防線的意識,即便是預備隊也保留過少,一旦日軍突破一點,全線即告不穩。有的部隊甚至還沒抵達戰場,有在日軍飛機的猛烈轟炸下傷亡過半,而無法承擔作戰任務。
對此,國民政府從1932年開始即翻譯日軍的步兵操典來指導部隊的訓練,甚至還根據中國軍隊的特點來補充修訂操典的要求。比如日軍規定部隊衝鋒時,士兵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4到5米之間的距離,中國方面就將其修訂為5米。但是這本極其有用的步兵操典卻沒有引起部隊的重視,導致蔣介石在1938年初的徐州軍事會議上,還要提醒並要求與會將領能夠隨身攜帶步兵操典,並予以研究。
不同的部隊,受到軍官素質和武器裝備的影響,戰鬥力也有著不同。比如抗戰初期的「調整師」,都能夠承擔獨立的攻堅任務。但是由於重火力支援的嚴重缺乏,和步兵不知協同兵種作戰,仍然造成了極大的傷亡。「調整師」都如此結局,更不用談雜牌部隊的情況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經常出現中國軍隊傷亡數萬乃至數十萬,而日軍卻只損失了幾千或幾萬而已。
如前所述,中國軍隊的士兵素質較差,而日軍士兵都經過嚴格的正規訓練,光射擊和拼刺刀就比國軍士兵強,炮火掩護更是在抗戰初期完全壓制住了中國軍隊。日本的後勤動員機制也比較完善,一個師團傷亡慘重了可以很快恢復元氣,中國軍隊則是打光一個師就少一個師,看起來常備軍比日本多,但因拉壯丁和缺乏訓練的關係而越打越差。
不過不同的部隊在經過戰爭的洗禮之後,其戰鬥力也有著不同的變化,比如廣為讀者所熟知的第74軍,歷經八年抗戰的洗禮,始終作為戰區主力使用,並屢次予日軍以重創。又如經過美軍訓練和武裝的新編第1軍和新編第6軍,在國外戰場揚名立萬,並重創了日軍第18師團。這在國內戰場是幾乎不可想像的。但也有越戰越弱的部隊,甚至落到了中央軍出身卻被雜牌軍所吞併的命運(即土木系部隊——第67師)。
根據統計,抗戰的頭一年,即1937年7月到12月,中國軍隊傷亡達60萬9594人。整個1938年的傷亡就上升到122萬0821人。而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八年雷擊傷亡才達133萬人,通過這組數據即可看出中日兩軍實力的差距之大,是無法可比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755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