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對於中國的覬覦早已有之。在晚清時期爆發的甲午戰爭,以清政府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當然,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沒有就此住手,反而變本加厲。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經過中國軍民八年的艱苦鬥爭,日本侵略者在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對於這一天的到來,全國抗日戰線的各界人士都感到興奮。
在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後,關於日本的戰爭賠款問題引起了關注。不過,在新中國成立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台灣當局在1952年4月與日本政府簽署《華日和平條約》。居然用「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義來放棄日本戰爭賠款。在得知了該消息後,毛主席非常氣憤,指示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不承認《日華條約》的合法性。
正是因為蔣介石政府的胡作非為,導致日本戰爭賠款一事被長期擱置下來了。直到20世紀70年代,彼時的中日關係出現了改善。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的新首相。在第一次內閣會議上,田中就公開宣布「要加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正常化的步伐」。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來到了中國,加快了中日外交關係的正常化進程。在中日會談期間,針對日本的巨額戰爭賠款問題,毛澤東等中共中央決定放棄向日本索要巨額戰爭賠款。1972年9月29日上午10時,中日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聯合聲明,中日兩國恢復邦交。
以此同時,在《中日聯合公報》第七條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出了為了改善中日關係,增進中日人民的友善關係。根據周恩來總理的回憶,毛主席之所以免除日本巨額戰爭賠款,不是對日本侵略者的原諒,而是因為我們中國也吃過賠款的苦頭,賠款都是從老百姓的腰包里取出來的。
另外,本著國際人道主義的精神,不希望這筆沉重的負擔積壓在日本老百姓身上,毛澤東等領導人主動放棄了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除此之外,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形勢下,改善中日關係,維護中國周邊地區的穩定,也是毛主席這麼選擇的原因之一。
那麼,日本人在當時是如何回應毛主席的寬容行為呢?一方面,日本在當時就公開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20世紀70、80年代,其先後向中國提供了總計價值357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在當時的日本政府領導人看來,這是為了感謝毛主席和中國政府主動免除了他們的戰爭賠款。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