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打了李蓮英一個嘴巴,慈禧太后罰光緒帝下跪

元月下旬的一天,總理衙門派小吏到南海會館傳令:著康有為明日午後去衙門進見問話。

康有為得到傳令後至為欣喜,他想,將近等了一個半月,應候召見的這一天終於來了。

召見的這天中午,康有為早早乘馬車來到北京東堂子胡同總理衙門,等候在側房。一個多時辰後,他被傳入西花廳內,見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戶部尚書翁同龢、軍機大臣榮祿、刑部尚書廖壽恆及戶部左侍郎張蔭桓,這五位問話大臣正正襟危坐在堂上。康有為對他們行過禮後,翁同龢示意他到堂前一為他特設的座位上就座,並祥和地對他說:今日就為變法之事問話。

康有為剛剛坐定,榮祿首先以堅硬的口氣說:「祖宗之法不能變。」

康有為見話說得很絕,便不卑不亢地說道:「祖宗之法是用以治理祖宗的國土,今天祖宗的國土都保守不住,祖宗之法還有何用?即以總理衙門而論,也並非祖宗之法規定而有!法律因時制宜,誠非得已。」

榮祿聽罷此言,默然不語,面呈不悅之色。廖壽恆這時接過話題問道:「宜如何變法?」

「宜變法律,官制為先。」康有為答道。

李鴻章聽後即問道:「然則六部盡撤,則例盡棄吶?」

康有為以堅定的語氣回答說:「今為列國並立之時,非復一統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統之法,弱亡中國,皆此物也,誠宜盡撤。即一時不能盡去,亦當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

翁同龢對康有為的變法主張早有了解。

他為了使康有為有機會顯示變法才幹,便謙和地提出變法所需經費如何籌措,其實這是他與康有為在前一天晚上會面時議論過的問題。

康有為一聽,心領神會,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從銀行的設立,到紙幣的發行,稅賦的徵收,以及變法的各種具體方案……直講至掌燈時分。

整個下午,五大臣問話少,康有為答話多,使得問話差不多成了康有為宣講變法的會議,翁同龢則對此尤感滿意。榮祿見狀,不等問話結束就先行離去了。

總理衙門五大臣向康有為問話的次日,光緒帝臨朝議事首先問及此。

翁同龢班在前,即將問話詳情上告,又極力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康有為之才勝臣百倍,請皇上舉國以聽。」

光緒帝聽奏後,對康有為已是傾心向用,又下旨要召見他。可是奕再次勸阻,說不妨叫康有為條陳所見,如確有可采之處,再召見不遲。

光緒帝無奈,只得傳諭:康有為以後有所建議隨時條陳上奏,總理衙門此後凡有康有為的章奏可直接送呈,任何人不得藉口扣壓。

同時,他還傳旨康有為將所編《日本變政考》和《俄彼得變政記》兩書一併送上,以供覽觀。

散朝後,光緒帝因自己下旨召見康有為再次被奕勸阻,心中頗為不快,便召師傅翁同龢到南書房議商。

議商完畢後,他走到後門時,不意與一太監撞了個滿懷,便揚手打了對方一個嘴巴。

等到回頭一看,卻是太監總管李蓮英,見他還一副蠢丑模樣站在那裡不敢動,光緒帝更是火冒三丈,本還想加罰於他,但到底忍住了,只叫他離去了事。

李蓮英是奉慈禧太后之命到後殿來偷聽朝事的,慌張躲避之中偏偏撞著了光緒帝。

他挨打後,連滾帶爬跑到寧壽宮,哭訴著要老佛爺救命,說挨了皇帝嘴巴,恐怕日後還要挨刀子。

接著,他添油加醋地說:「翁同龢每每在書房與皇上密議,熒惑聖聽。皇上違祖制下旨要召見康有為,全在翁同龢極力舉薦。翁同龢此舉全在植黨營私。」

慈禧太后一聽這話,頓時臉色鐵青,立即命太監傳諭光緒帝進宮叩見。

光緒帝回宮後,即告訴珍妃剛才有些冒失地打了李蓮英嘴巴,真有些後悔。

珍妃也生怕太后怪罪光緒帝,感覺不安。

正說間,傳旨太監前來傳懿旨,召光緒帝去叩見皇太后。光緒帝接旨後,誠惶誠恐地來到寧壽宮在慈禧太后面前跪下,說:「孩兒叩見親爸爸,冒犯李大總管之事,實為魯莽,乞求寬恕,日後再也不敢這樣辦了。」

慈禧太后先是怒氣沖沖地訓斥光緒帝,後又追問有誰從中挑唆。

這時,珍妃匆匆趕來為光緒帝求情。慈禧太后不但不領情,反而遷怒於她,抬手就打她兩個嘴巴,還說:「你叫我生氣,你一輩子就甭想好受。」

說罷,她叫李蓮英陪自己去用膳,讓光緒帝和珍妃跪在地上,不准起來。

受到慈禧太后懲罰後,光緒帝心中積怨更甚。

夜寢時,他含淚對珍妃說:「太后不惟昏庸老朽,且專橫太過。在國家瀕危、面臨列強瓜分之時,每每口言祖制,干預朝事,連一個太監的事也讓我為難!」

珍妃勸慰說:「皇上宜早日改變這種境況,重振朝綱,變法圖強。只要你做個堂堂正正的國君,就不會遇事受制了。」

光緒帝本想作有為之君,聽了珍妃這番話,更是堅定了信心。

不久,他對慶親王奕劻說:「國勢日危,我不能為亡國之君,如不與我權,我寧遜位。請你代我勸諫皇太后。」

奕劻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他轉告光緒帝的話時,隨加貶斥,使慈禧太后當即暴跳如雷,說:

「他不願坐此位,我早不願他坐了!」

她想到光緒帝才四歲時,自己就扶他登基,辛苦聽政,如今這不知天高地厚的侄兒倒是要從自己手上奪權了。

她悲怒難制,不禁當著慶親王的面失聲痛哭起來。

作者:頭條號 / 人民網湖北頻道

本文摘自《帝制的終結(上):甲午之殤》,胡為雄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年8月

(責編:張雋、關喜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727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