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中國遭受了有史以來受災面積最大、死亡人數最多、財產損失最嚴重、飢荒和傳染病的威脅最大的一次洪水災害。據報道,僅在湖北省就有四百萬間房屋被毀,武漢遭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水災,致使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死亡人數至今沒有確切數字。圖為在市場里,人們站在及腰的深水裡進行交易。圖:《倫敦新聞畫報》
1931年屬於長江流域性的大水,7月23日起漢口特三區、法租界等沿江地區及接近後湖之外區相繼臨水。8月19日江漢關水位出現28.28米的洪峰水位,為65年記錄最高值。武漢三鎮淪為澤國,漢口街道行船,水深丈余,史所罕見。圖為洪水漫過了江邊馬路,城裡的許多地區都被淹了,但街頭的黃包車仍然接活兒,水已經快沒到車座位置。
據武漢城市史研究專家皮明庥介紹,1931年的洪水,武漢三鎮受災面積計321平方公里,受災人數共60多萬。當時漢口市商會為了募捐救災,向全國發出通電:「堤防盡潰,人畜漂流,田廬盪析,浮屍蔽江面,人立半山巔」,描述了慘狀。圖為漢口,舢板(中式手划船)成為被淹街道上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
武漢水災達一個多月之久,大批民房被水浸塌,到處是一片片的瓦礫場。電線中斷,店廠歇業。二千多船隻在市區游弋。大部分難民露宿在高地和鐵路線兩旁,或困居於高樓屋頂。圖為在揚子江江水淹沒漢口街道3-8英尺之後的情景:在紐約國立滙豐銀行門口有舢板、獨木舟,還有四個人站在一塊漂浮的木板上。
皮明庥介紹,1931年大水成為城區堤防建設的轉折點。漢口堤防加修工程主要集中在1931年、1935年兩次大水以後的及時整修。武昌城區防洪,以武金堤和城區沿江堤為主要對象,堤防都加高到1931年大水最高洪水位28.28米的標準。圖為洪水淹沒了沿江的馬路,街上的交通運輸使用了舢板,運送食品的苦力有時候還需要蹚過深及脖子的積水。
圖為漢口城區夫人大部分街道都進了好幾英尺深的水,警察站在一個被固定的木箱上,指揮交通。
圖為揚子江漢口段的水位達到了高於江邊水平面53.5英寸:從漢口的滙豐銀行頂上俯瞰江邊馬路,遠處是海關大樓。
當年,漢口的狀況非常糟糕,僅宗關街堤、福新路堤倖存,未淹面積僅0.5平方公里,所有的街道運輸都不得不用舢板和其他船隻來代替。圖為在漢口發洪水期間,滙豐銀行的大門口,此時水位還在不斷上漲。
圖為漢口被洪水所淹的街道。
圖為漢口跑馬場的看台被用作難民的庇護所,救災工作已經展開。
圖為包圍了漢口的滔滔洪水:照片上還能看得到的是大型外國石油公司的倉庫和儲油罐,那兒的防洪堤曾經在一定時間之內擋住了暴漲的洪水,但最終洪水還是漫過了防洪堤。
劇作家夏衍在電影劇本《狂流》中,以武漢洪水為背景,描寫了當時的災民生活。圖為漢口的街道上,赤腳的警察坐在乾燥的信箱筒上。
據當時報道,成千上萬的難民們湧入了城市,包括漢口。但由於決堤的洪水淹掉了最初的難民營,難民們不得不住到了列車鐵軌的路基上。圖為難民們在鐵路的路基上安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662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