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偉人,毛主席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名詩人、一名書法家。郭沫若在評論毛主席的詩詞和書法時說:「主席並無心成為詩家或詞家,但他的詩詞卻成了詩詞的頂峰。主席更無心成為書家,但他的墨跡卻成了書家的頂峰。」 但是具體到某一詩篇時,大家的認識還是存在一些差異。如兩首著名的《沁園春》,一首《沁園春·長沙》,一首《沁園春·雪》,皆為公認的名篇。但毛主席寫於1965年的《念奴嬌·鳥兒問答》卻因其中一句「不須放屁」至今仍存在不小的爭議: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這首詩特別就特別在下面兩句,一句是「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另一句是「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這跟很多人平常都習慣的文縐縐的詩詞完全不同。第一覺得明白如話,缺少詩味。第二就是覺得「不須放屁」,有些「粗俗」,跟所謂的詩為雅事,詞為艷科不搭邊。而筆者認為,這其實正是毛主席詩詞的偉大之處。 為說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們先來大概解釋一下這首詞。這是一首寓言詞,詞的寫作背景是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後 ,赫魯雪夫被美國嚇破了膽,對社會主義信仰產生動搖。196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致信蘇共中央,提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赫魯雪夫表示完全不能接受。《鳥兒問答》反映的正是毛主席對這場辯論的看法。
其中鯤鵬用來自喻,「蓬間雀」則用來形容赫魯雪夫。因為1959年訪美時,赫魯雪夫曾以鵪鶉,也就是「蓬間雀」進行自喻。當時,他把美國人對他的邀請說成是「山鷸約請鵪鶉到它那裡去做客」。同時,鯤鵬和「蓬間雀」又出自《莊子·逍遙遊》,所謂鯤鵬展翅九萬里,其翼若垂天之雲;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該詞前半闕寫「蓬間雀」被西方世界的「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壞了想要逃跑。下闋則是鯤鵬和「蓬間雀」的對話。鯤鵬覺得這麼一點小小的威脅就把你嚇到了?世界就這麼大,你打算跑去哪裡呢,你的責任何在?「蓬間雀」則想遠離是非,跑得越遠越好,「有仙山瓊閣。」他的理由是,前年我們和美英簽訂了「三家條約」,即「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可以換取一定程度的和平,同時,我們理解的共產主義就是「土豆加牛肉」。
鯤鵬覺得,你如此容易滿足,革命理想高於天,你的共產主義信仰何在,你想把路領向何方?不要再放屁了,我們的理想和你不一樣,核武器我們不怕,帝國主義我們不怕,鬥爭我們不怕,我們的理想就是要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天地翻覆」。 解釋清楚這首詞後,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前文說的兩點爭議,就會發現,那兩處雖然字句明白如話,但是力量一點不弱。「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反映的正是一種被嚇破了膽,不知如何是好的樣子。「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則用一種淺薄的語言諷刺把共產主義理解得同樣淺薄狹隘的赫魯雪夫。試想,如果這兩處寫得文縐縐的,是不是會在表現方面大打折扣呢?同時也會削弱全詞的流暢性,讀起來,就沒有那種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感覺了。
至於「不須放屁」,我們先看前面幾句,在它之前,下闋開始之後除第一句外,全是「蓬間雀」的答話,表明看上去,「蓬間雀」說的似乎也有點道理,但是鯤鵬的出現則如平地一聲雷,將這些歪理邪說統統斥為「放屁」,用一個義正言辭的斷句,將你前面的一個長句,幾點理由全部否定。 試問,在這裡,你還能想到更好更有力量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替換麼?緊接著,一個「天翻地覆」直接呼應「不須放屁」,同為共產黨人理想和目標高下立現。 說到這裡,你還覺得毛主席的這首詞「粗俗」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6411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