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戰敗以後,清政府賠償日本白銀2.3億兩。經常聽人說清政府的這筆賠款全被日本人拿來辦教育了,有了人才,才讓日本的經濟和國力迅速騰飛。
但實際上,這是個謠言。
追根溯源,這個謠言,還是來自於電視劇《走向共和》里的一段情節。

當時清政府賠兩億兩白銀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建議用這些錢來改善民生,但被日本天皇斷然否決,天皇說:不,用來辦教育!全部!從此以後,「日本人把兩億兩白銀全都用來辦教育」的說法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傳開了。

那麼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大清朝賠出去的那兩億兩白銀,日本人到底都拿來幹啥了呢?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幾乎是砸鍋賣鐵,才勉強里外里湊出二點五九億兩白銀,賠給日本。
摺合日元三億六千零八十一萬,相當於日本那個時候每年財政收入的4.87倍。
對日本來說,確實是個超級大禮包!
日本人當然是要拚命地用啦。
最大頭的一筆錢,是用來發展海軍的,一口氣扔進去一億三千九百二十六萬日元。
就這樣,日本海軍在短短几年間突飛猛進,把俄國艦隊都打趴下了,海軍的規模,長期保持在美國百分之七十的水平上。一直到二戰的時候,還能和美軍在太平洋死磕,其實很有這筆錢的功勞。

除此以外, 陸軍也分到了大頭,拿到了五千八百六十萬日元。
這之後,對於那些重型軍火,日本一度在國際市場上,瘋狂買買買啊。
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陸軍的重火力還不如清軍,這場戰爭之後,日軍就從歐洲大量採購陸戰重炮。好些重炮一直到二戰諾門坎大戰,派上了大用場。
另外,日本陸軍還用這筆錢,建立了軍火生產線,擴建了鋼鐵廠。
這些用在軍備建設上的錢,占到了賠款總數的84.5%。
相比之下,真正對日本20世紀的起飛作用最大的,卻是另一筆錢。
當時日本政府決定,撥出中國戰爭賠款中的七千二百六十萬日元,作為準備金,啟動日本貨幣改革,讓日本幣制與國際接軌,實現了金本位制。
這件事辦成了意義有多大呢?那是相當大啊。日本政府財政收入不僅暴漲,迅速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引來了大批外國的投資,讓工業發展更加火熱。
甲午戰爭結束後,只用了五年的時間,日本的工廠數量,就比甲午戰前增加了一倍,而產量更是增加了整整五倍。藉助這筆錢,日本還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甲午戰爭前,日本經濟的重頭是纖維這類輕工業和加工業。甲午戰爭後的二十年,日本的鐵路、金屬、造船等重工業,還有出口行業,都實力暴漲。
一戰前,日本的年工業增長率是14.3%,這種超速增長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經濟奇蹟。
如果說甲午戰爭時候的日本,和清朝還是同等級的,那麼正是這筆甲午賠款,幫他們成功脫胎換骨,升級成能跟歐美列強媲美的工業強國。

所以到了1915年,日本逼袁世凱簽《二十一條》的時候,袁世凱也想硬頂。他曾問段祺瑞,一旦中日開戰,咱到底能堅持多久。
段祺瑞咬咬牙說:最多一個月。
袁世凱當場就一頭冷汗:那還是先談吧。
這巨大的差距,就是清朝甲午賠款買的單。
相比於這些巨額投入,傳說中「拿出全部賠款」辦教育,日本人也不是沒辦。
他們拿出甲午賠款中的一千萬日元來發展教育,實際只相當於清朝賠款的2.8%。
但也別小看這區區一千萬。日本的教育從此高速發展,帝國大學創立,東京圖書館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圖書館,各類學校紛紛建立。
我們只要看看清末民初,有多少中國人跑到日本去留學,就知道他們的教育在亞洲有多強。
而最受益的,還是他們教育的普及。
日本從1882年起就計劃普及鄉村小學,可一直苦於沒錢,這下有錢了,立刻拚命砸錢搞,讓全國鄉村都有了學校。

日本的學齡前兒童入學率,甲午戰爭前是58%,戰後連年暴增,到中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時候,日本小孩的入學率已接近百分之九十九,成為全球第一個消滅文盲的國家。
所以說,一向辦事細緻的日本人,雖然沒有拿全部賠款來辦教育,但是他們把每一分戰爭賠款都花到了正確的地方,得到了該有的成果,這才是國人最該反思與學習的地方。這個道理,在哪個時代,哪個行業,其實都是適用的。
作者:頭條號 / 拉拉狂奔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