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國史上最牛的一句話亡了整個大秦帝國!

歷史上的謠言是很有意思的。人們不難發現,每到一個王朝的末世,社會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謠言女神以溫暖的姿態光臨天下。 舉個非常熟悉的例子,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13年,貴為天子的秦始皇剛剛從北邊巡視回來,謠言女神便降臨到他身邊。有童謠唱:「亡秦者胡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人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正是這樣一句謠言斷送了剛剛一統天下的秦王朝。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出現這樣一句謠言呢? 我們略作分析:首先這句謠言出現的時機正是秦始皇從北部邊境巡視歸來之際。秦始皇巡邊的目的一來是展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偉大功績,向黔首們昭示自己的威德;二來安撫邊境。但謠言偏偏出現了「胡」字。 「胡」是秦王朝對北部邊境少數民族的通稱。早先周王室滅商借力於胡,周的滅亡也是胡(犬戎)所為。胡對秦朝也構成一定威脅。也正為如此,當秦始皇一聽此謠言,首先採取的應對措施就是發兵北境擊胡,繼而進一步的舉措便是修築長城。 在此過程中,秦始皇為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掘墓人,陳勝吳廣便是被徵發前往修築長城的士卒。然而,有意思的是,謠言中的「胡」最終指向的卻不是對秦構成威脅的「胡」,而是蕭牆之內,自家的兒子胡亥。 秦始皇為何沒有想到此「胡」呢?從當時秦朝的政治來分析,秦始皇自不必想到此「胡」會是斷送自己江山的罪人。秦歷來重視法家學說,在他的封建制下,自己的兒子是和普通平民一樣的,沒有特殊的權力。 況且,在秦始皇的眾多兒子中,胡亥只是其中的第十八個兒子。但歷史偏偏給秦始皇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政權偏偏落到了此「胡」手上。 此「胡」之所以成為秦二世也僅僅是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原因只是一個叫趙高的宦官害怕秦始皇的法定繼承人長子扶蘇而製造出來的一個陰謀。 「謠言和人一樣,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也是一種複雜造物的結果,來自歷史,影響歷史,更闡釋歷史。」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這句五字謠言實則道出了秦王朝的全部政治和短短的歷史。 與其說秦亡於農民起義,倒不如說亡於一句謠言。謠言之可怕,由此可見一斑。因而,數千年來,人們對謠言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想制止謠言的傳播。結果呢?往往事與願違!

【相關閱讀】嚇人:中國史上十三大不可思議的童謠預言 中國傳統文化中充滿了神秘莫測的因素,因為諸多複雜的自然、社會現象,尤其是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頻發性的事件往往令人無從解釋,童謠和讖語便會應運而生,以至主導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歷史的發展軌跡。 中國古代一直有人認為,神靈有時會藉助童謠或民謠(諺),來向人間暗示未來的吉凶禍福,這種預言性質的童謠,在歷代史籍中多有記載。縱觀中國歷史,從有明確文字記載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不少的預言以童謠、詩歌、石碑等形式流傳。這些預言往往都是以類似於字謎或其它的形式讓人悟,而不直說。因此往往只有個別人能在事發之前了解預言的真實含義,而大眾則只能等到事後才能明白。 而在明代以前,所有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預言或揭示某些朝代的興亡更迭、歷史人物的成敗禍福,以及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兆或驗證等。 以下是媒體盤點的中國史上十三大不可思議的童謠預言:

一、〝弧箕服,實亡周國〞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鎬京大街上聽到有一群兒童喊: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大驚,以為賣〝弧箕服〞(乘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命令把賣〝弧箕服〞的統統抓起來殺掉。他哪裡知道,這裡講的弧箕服其實另有所指。 當時有一對正在賣弧箕服的老年夫婦為逃避追捕而跑到城外,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覺得可憐,就收養了下來。這對夫婦逃到了褒部落,這個女嬰就由褒族人養大。長大後的褒姒美貌非凡,後來褒族首領為了營救被周幽王關壓的褒族大臣,便施用美人計,將褒姒送給幽王。此人荒淫無道,得了褒姒,更是欣喜若狂。而這褒姒卻偏偏是個冰美人,從來不笑,令幽王頗為煩惱。 當時都城外驪山的烽火台上是專門用來在西戎進攻時點火報信,令各路諸侯前來救駕的。輕易不可點火。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竟然下令點燃烽火,調戲了諸侯,褒姒見此鬧劇,終於開顏一笑。後來西戎真的前來進犯時,面對升起的烽火,各路諸侯以為幽王又在搞什麼花招,便未作反應。周幽王被迫出逃,後來在驪山被西戎殺死,西周滅亡。〝弧箕服,實亡周國。〞的預言就這樣應驗了。

二、〝萍實〞、〝商羊鼓舞〞 據《家語》記載,有一次楚昭王乘船渡江,看到江中有一個大如斗的紅紅的圓東西撞到船上。船上的下屬將這東西撈起給楚王,楚王感到十分奇怪。問左右大臣,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於是楚王派人去魯國問孔子。孔子說那是〝萍實〞,拋開可以吃,是好東西,是只有霸主才有緣得到啊。魯國大夫聽到這個消息就問孔子,〝先生是怎麼知道的?〞孔子回答說,〝我過去到鄭國時,在陳之野的地方聽到過一首童謠:『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這次果然應驗了。〞 另外《家語》還記載說,有一次齊國有一隻獨角鳥,飛到朝堂前展翅而跳。齊侯感到奇怪,便派使者到魯國問孔子。孔子說,〝這鳥叫商羊,是代表『水祥』的。以前曾經有兒童單腳著地,(模仿鳥的樣子)一邊跳一邊聳動兩肩,還唱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現在這鳥出現在齊國,應當告訴百姓修堤造渠,以防水災。〞後來果然天降大雨,鄰國都發大水,唯獨齊國有準備而避過了。

三、〝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做夢都希望江山永保,自家天下可延至千世萬世。而偏偏一塊偶然發現的石碑上刻的一則讖語令他寢食難安,就是〝亡秦者,胡也〞。 當時北方的匈奴還很強大,中原稱之為胡。秦始皇便將匈奴人視為亡秦之患,於是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以絕後患。蒙恬北逐匈奴,收復了大片失地,修築了萬里長城,以防胡人南侵。浩大的工程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民間怨聲載道,秦始皇嚴令苛政,焚書坑儒,窮兵牘武,終於在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當政時,反秦起義四起。秦朝便滅亡了。 秦始皇以為〝亡秦者,胡也〞的〝胡〞是胡人,而不料恰恰是他的兒子胡亥。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預言就這樣成真了。(參照《史記秦始皇本紀》)

四、〝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 漢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到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漲,後來井水溢出來向南流去。井水,陰也;灶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至漢成帝封侯,為三公輔政,因以篡位。 五、〝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漢嘉鴻三年,漢成帝微服出巡,常與富平侯張放一起,自稱富平侯家人。他在陽河公主家作樂,見到能作〝掌上舞〞的舞者趙飛燕,便召她入宮,寵愛有加,故曰〝燕燕尾涎涎〞,美好貌也。〝張公子〞,說的是富平侯。〝木門倉琅根〞,是指宮門銅鍰,將來會尊貴的。後來,趙飛燕被立為皇后。其妹趙昭儀害死後宮皇子,後自殺,所謂〝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六、〝千里草,何青青。〞 據《後漢書》記載,漢獻帝元年初,長安有童謠說,〝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乍一聽難解其意。〝千里草〞實為〝董〞,〝十日卜〞為〝卓〞,這首童謠是講董卓的。而無論是〝千里草〞還是〝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於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將自下摩上,以臣陵君。〝青青〞指爆發,暗指董卓暴盛當權,卻又迅速敗亡,落得〝不得生〞的結局。董卓因為飛揚跋扈引起諸侯討伐,最後被他的養子呂布所殺。 漢獻帝建安初年荊州有童謠:〝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這是說漢代從中興以來,僅荊州能保全,等到劉表任荊州牧以後,百姓還能生活豐足快樂,但到建安九年便要開始衰落了。所謂開始衰落,是指劉表的妻子死去,各位將領也都零落衰亡。所謂十三年沒有什麼遺留,是指劉表又要死了,因而荊州就要衰敗了。 當時華容縣有個女子,忽然啼哭道:〝將有大喪。〞因言語過差,縣令以為妖言惑眾,遂將其逮捕下獄。月余,女子忽於獄中哭道:〝劉荊州今日死。〞華容離荊州數百里,縣裡隨即派人騎馬去驗視,而劉表果然死了。縣令於是放了她。她續又歌吟道:〝不意李立為貴人。〞過後不久,曹操平定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八、〝三公歸於司馬〞 東吳國力不強,吳王對部下不信任,把屯邊守將的妻子兒女當作人質安置在後方,稱為:〝保質童子。〞每天都有十幾個保質童子因為身份類似而在一起玩耍。 孫休永安三年二月,一天,一個四尺多高,大約六七歲的男孩,穿著青衣忽然來和這群小孩作遊戲。小孩們不認識他,都問他:〝你是誰家的兒子,今日忽然來了?〞他答道:〝見你們玩的高興,所以我也來玩了!〞大家端詳他,發現其兩眼發出外射的光芒。小孩們畏懼而再次問他。他答道:〝你們怕我嗎?我不是人,是熒惑星,我有話要告訴你們:三公歸於司馬。〞小孩們大驚,有的跑去告訴大人,大人開始跑來看出了什麼事。男孩說:〝我走了!〞聳身跳躍,飛入空中。眾人抬頭看他,見他好像拽著一疋布匹似的上了天。跑過來的大人還看得見他。見他飄飄漸高,不一會就消失了。 當時吳國法令很嚴,眾人不敢把這件事說出來。四年後蜀國滅亡,六年後魏國被司馬氏廢掉,二十一年後吳國被司馬氏的晉朝統一了,三國都歸於司馬氏的晉朝了。

九、〝黃獐歌〞 武則天如意年間以來,民間開始流傳唱一首〝黃獐歌〞,歌詞是〝黃獐黃獐草里藏,彎弓射你傷〞。不久契丹族反叛,殺了都督趙翽,營房和都督府都被契丹人占領。朝廷命令總管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王孝傑四人,前後帶領一百多萬兵馬前去征討,全都被契丹人給打敗了。他們帶領軍隊敗退到黃獐谷,被契丹人徹底消滅,沒有逃脫一支人馬。〝黃獐之歌〞得到了驗證。 十、〝楊柳謠〞 唐中宗永淳年以後,天下皆唱:〝楊柳楊柳漫頭駝〞。後來徐敬業出事,先是他出任柳州司馬,接著他偽造皇帝的文書,自己任命自己為楊州司馬,把長史陳敬之殺了,占據江淮一帶造反。朝廷派李孝逸去討伐,砍下了徐敬業的腦袋,用馬馱到洛陽。這件事正是對〝楊柳楊柳漫頭駝〞的驗證。

十一、〝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縣。〞 唐中宗景龍年間,安樂公主在洛州道光坊修建安樂寺,花費白銀幾百萬兩。當時流傳的童謠說:〝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縣。〞後來唐玄宗誅殺韋後一黨,同時將安樂公主殺了,並將頭懸掛在高竿上,將她貶為〝悖逆庶人〞。 十二、〝八月無霜塞草青〞 唐朝僖宗年間,長安流傳一首童謠:八月無霜塞草青,將軍騎馬出空城。漢家天子西巡狩,猶向江東更索兵。當時正值黃巢作亂,唐僖宗整日悶悶不樂。聽到這首童謠,雖不太明白意思,卻知道不太吉利。 據史書解釋,〝八月無霜塞草青〞,是說草還未黃,暗示還未遇到黃巢,稍晚一些時間,就會遭霜變黃,那時將遇到黃巢。〝將軍騎馬出空城〞暗勸僖宗應快速逃出京城長安。〝漢家天子西巡狩猶向江東更索兵〞,正是預言僖宗逃往四川後,派使者到江東調兵救駕。

十三、〝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即位,並著手削藩以鞏固自己的勢力。在剷除了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后,將矛頭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雖負抵禦蒙古之重任,是舉足輕重的藩王,但是這一次,卻即使裝瘋都不能倖免被削藩之運。最後燕王朱棣起兵打敗建文帝,攻占南京,作了皇帝。 當時建文帝削藩期間,曾有一瘋道士在街頭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事後人們終於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則燕王必將高飛,最後作皇帝。這也就是〝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的意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545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