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慈禧,晚清的中國更悲催?

慈禧在中國的教科書中一直是被罵的角色。

她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海軍一敗塗地。

她每餐吃120道菜,鋪張浪費,不知費了多少民脂民膏。

她搞戊戌政變,破壞了戊戌變法,阻礙了中國前進的腳步。

她瘋狂地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鎮壓義和團,為維護滿清統治無所不用其極。

她統治中國近50年,簽訂了無數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毫無尊嚴可言。 …………

慈禧的罪過多得簡直說不完。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一敗塗地。

然而,這些大都是我們的簡單判斷,而不是同情的理解。

事實上,研究歷史,要抱一種同情的理解的態度,這是著名史學界錢穆先生的觀點。就是說,我們理解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看結果,而應設身處地地考慮當時的情景,從而理解歷史人物所做的選擇。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慈禧,她就有很多優點。

慈禧是一個頗有手腕的人,她的貼身宮女何榮兒回憶說她遇事很冷靜,從不會慌亂。

這一點,她比晚清後幾代皇帝同治、光緒、宣統都要強。

在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列強虎視眈眈,統治一個龐大的敵國並非易事。政敵的傾軋、列強的施壓、民間的造反,這些,無論哪個統治者在位,都要承受。而慈禧,居然採用了臣下「以夷制夷」的方針,和列強打起太極,周旋於列強之間。

和周邊大國印度比起來,中國的命運並不算是最慘的,起碼還沒有亡國。

慈禧在用人上還是有她的獨特之處。

她統治期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一大批漢臣團體崛起,這是清代以前任何時期所沒有的。

這批漢人大臣都有一技之長,為挽救這個國家還是出了不少力。

慈禧給人的一向印象是保守,因為她扼殺了戊戌變法。

但其實這不是完全的慈禧。

洋務運動事實上是在她的支持下開展的。

她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運動大臣,師夷長技以制夷,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辦起了一大批工廠,槍炮廠,還成立了海軍。這些嘗試起碼讓當時的中國多了一個希望。

同文館,清代最早培養譯員的洋務學堂和從事翻譯出版的機構。

清朝時期的海軍

慈禧還有一個重要的功勞,就是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862年陝甘回亂爆發,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搶占伊犁,整個西域幾乎要盡數不保。當時以李鴻章等人為首的海疆派主張放棄西北而保海疆。慈禧卻採用了左宗棠的建議,派左宗棠出師西征,最終收復新疆,並在新疆設省。

1862年陝甘回亂爆發。

明朝的崇禎帝被一些人敬重,認為他能以君王死社稷。其實,個人一直覺得這是最蠢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崇禎帝算是白死了,如果他早點逃出北京,起碼還能和滿清劃江而治。

慈禧就聰明得多,洋人一來她就跑。英法聯軍進北京時候,她和咸豐帝一起逃到熱河。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老佛爺帶光緒逃到西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慈禧雖然逃得不光彩,總比在戰火中死了或被洋人俘虜好。

慈禧統治期間,中國還廢除了科舉制,開始建設現代式的學校。她晚年甚至支持君主立憲制。 從以上來看,慈禧也算是巾幗英雄。

如果沒有她,晚清的中國或許更悲催。

作者:頭條號 / 一生相閱 文/王逸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93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