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濟南,坐落著很多座鐵公廟。
濟南人稱鐵公為「城神」,這些鐵公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鐵公所建。
鐵公名為鐵鉉,乃明初抗擊朱棣的名將,因保衛濟南有功,故稱為濟南人幾百年來崇拜的城市英雄。
這位鐵公人如其名,錚錚鐵骨,是朱棣爭奪皇權戰役中最害怕的大將。
為什麼呢?
我們從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開始說起。

朱元璋的遺詔中並沒有選擇最能幹的四兒子朱棣,而是看中了孫子朱允汶,稱惠帝,年號建文。
為什麼朱元璋瞧不上朱棣呢?
實際上他對朱棣的軍事才能非常認可,但覺得這樣一位能征善戰之人未必能治理好國家。
相比之下,孫子朱允汶繼承了太子朱標寬仁敦厚的習性,若繼承大統,定能愛民如子,保證大明江山穩固。
此時,朱允汶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他的叔叔朱棣身為燕王,手握重兵駐紮在北方重鎮北京。
與自己相比,叔叔孔武有力,老謀深算,倘若放任,必為心腹大患。
夜不能寐之際,朱允汶想先下手為強。
幾年間,他一面安插間隙在燕王府監視朱棣行蹤,另一面打著學習漢文帝的做法,削藩,消滅割據勢力。
南北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朱棣也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南下,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權爭奪戰「靖難之役」開始上演。

明成祖朱棣
朱棣兵精糧足,一路披荊斬棘,建文帝派皇親李景隆迎敵,相繼丟失河北大片領地,退守至山東濟南附近。
濟南作為南北要衝,處於黃河沿岸,拿下濟南便可縱橫黃淮第地區,江左就是建文帝老巢南京了,所以濟南對於整個戰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擔任濟南守將的正是鐵鉉,他本來受建文帝任命為督運糧草的官員,見李景隆大敗於是火速進城組織兵馬準備迎敵。
他不盲目,伺機而戰,天天在思考朱棣大軍的破綻。
敗軍之將李景隆不然,傷疤沒好就忘了疼,主張積蓄人馬再戰燕軍。
不顧鐵鉉勸說,兀自領三千兵馬與朱棣在濟南城外交戰,結局再敗。
明軍士氣低落,意圖投降燕軍者眾。
錚錚鐵骨真男人--鐵鉉
燕軍將濟南城四面包圍,城內糧草堅持不了多長時間,鐵鉉苦無對策至極,他收到了一支從城外射進來的箭。
此箭上有一封信,打開一看,原來是朱棣勸降他。
鐵鉉忠貞不二,將拒絕之意回射一箭到城外。
朱棣見鐵鉉並無二心,便生一計。
濟南出於黃河之濱,朱棣想引黃河之水淹城,逼迫鐵鉉受降。
如果此計實施,濟南城則凋敝無疑,鐵鉉心裡不忍,便修書詐降,邀請朱棣進城。
朱棣大喜過望,引兵小部分兵馬先行進城,誰知剛過吊橋,入門之際,早已懸掛在城門上的鐵閘突然落下!
千斤鐵閘攜萬鈞之力重重落下,朱棣的寶馬登時身首異處。
燕王這才知道中計,急匆匆換馬逃出城外,撿了一條命。
氣急敗壞的朱棣攜大炮復歸,要攻打城樓。
鐵鉉知道朱棣逼急了什麼事情都乾得出來,急中生智將朱元璋的畫像懸於城門之上,喊話:「太祖在上,你難道敢打你爸爸嗎?」
燕王懵了。
遇到這樣的鐵榔頭,燕軍計無可施,便決定先回北京休整再圖之。
宜將剩勇追窮寇,鐵鉉與其他明軍合力追襲,取得幾場關鍵性勝利,收復了德州等郡縣,士氣大振。
這口氣朱棣忍了,為什麼?
濟南雖重要,但也是整個戰役中的一個節點。
當務之急,是集中優勢兵力儘快殺到南京決一死戰,不能計較一城一池得失。
打不過你鐵鉉我還躲不過嗎?
明確戰略之後,燕王再次帶兵南下,繞過守備森嚴的濟南,一路去東阿、鄒縣、徐州等重鎮,大破明軍,最終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稱帝,年號永樂。
回過頭來,該收拾鐵鉉了。
雖然自己心中保護的目標消失了,但鐵鉉仍恪守「食人祿忠人事」信條,堅決抵抗決不投降。終因寡不敵眾城陷被俘。朱棣將其大綁,押往北京受審。
朱棣知其頑固,當場和鐵鉉對質,要求鐵鉉面北俯下稱臣。
鐵鉉將自己的脊背對著朱棣,破口大罵,寧死不從。
朱棣好似一頭憤怒的公牛,咆哮左右將鐵鉉的鼻子耳朵割下,鐵鉉登時昏迷過去。一桶涼水潑下,鐵鉉醒來後忍著劇痛瞪著朱棣。
最最殘忍的一幕發生了,朱棣命人將割下來的鼻子耳朵煮熟後塞入進鐵鉉口中,問他:「味道如何?」
「吃孝子忠臣的肉,有什麼不好吃的?」大義凜然的鐵鉉始終表現的像一個鬥士,一個英雄,絕不背叛自己心中信仰,氣節比生命更重要。最終遭凌遲而死。正所謂:「鐵鉉背立,不朝燕王,死生如一,寸磔何妨?"
朱棣好鬥,即使他心中也讚賞鐵鉉忠義之舉,但他頭腦發熱之後便顧不得許多,違者必斬。
儘管鐵鉉已死,但朱棣還是不放棄讓他的屍體朝拜自己,來證明自己才是這場角斗的勝者。
他吩咐左右將鐵鉉的骨頭放進油鍋炸了,太監拿著鐵鉗試圖將骨頭扳過來,誰知一聲巨響,油花四濺,眾人驚愕,朱棣知乃天意,這才作罷。
鐵鉉的妻子和女兒遭了殃,被發配到軍中做官妓,任人蹂躪。
可憐一代忠良之後,竟遭此大劫,上天不公!
明朝中葉之後,全國各地為了紀念鐵鉉忠義,建起祠廟供後人拜祭。特別是在山東各地,鐵公廟更是成了反抗暴力統治,奮起抗爭的符號,激勵一代又一代齊魯人民。
作者:頭條號 / 正史也瘋狂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