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戰打得日本千年不敢來,死後武則天停朝三天

抗倭名將不止明朝的李如松、戚繼光,唐朝也有一位名將,大敗日本、百濟聯軍,虐的小日本一點脾氣都沒有,這位名將便是劉仁軌,隋末人。

那時候天下大亂,能保命都是萬幸了,但劉仁軌沒忘記勤奮學習,沒有筆和紙,就以指代筆,在地上寫寫劃劃。

後來因為賞識,做了陳倉縣尉,縣裡有個折衝校尉叫魯寧,飛揚跋扈,沒人敢惹。劉仁軌不怕,直接去警告,但魯寧沒鳥他,劉仁軌也不客氣直接用大棒子打死魯寧。

折衝校尉怎麼說也是個軍官,當時唐太宗就拍桌子了:小小縣尉竟然敢殺我校尉,反了你了!劉仁軌據實已告,李世民很高興:這年頭正直的人不多了,提拔他做縣丞。

有人欣賞,就有人嫉妒。

660年,唐高宗征高麗,劉仁軌統領水軍,當年12月,不適宜出海的情況下,李義府一再催促,劉仁軌只得出海,結果遇大風,死傷嚴重。

監察御史袁異式審訊,李義府趁機落井下石,幸虧有人說情,唐高宗沒有殺他,但仍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隨軍自效。

所謂白衣,就是啥職稱也沒有,辛苦努力那麼多年,59歲的劉仁軌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第二年,百濟反唐。此時,已經60歲的劉仁軌帶兵出征,所向無敵,於熊津江口(韓國錦江)大敗百濟叛軍。

661年,唐軍遇大雪,攻平壤不克,唐高宗下詔令劉仁軌撤離,劉仁軌客觀、細緻分析了形勢,決定堅守百濟,並出奇兵,打通新羅運糧之路,重重打擊了百濟叛軍。

百濟叛軍不得已向高麗、倭國求援,高麗沒敢發兵,倭國卻認為這是進入朝鮮半島的好機會,於是天智天皇令毛野稚子等先率精銳27000餘人先攻新羅,直撲百濟。

大唐命孫仁率近萬軍隊與劉仁軌會師百濟城,劉仁軌以「擒賊擒王」的戰略,先攻百濟叛軍老巢周留城,倭將率水軍萬餘準備自白江口登陸。

公元663年8月,兩軍對峙,唐軍、新羅聯軍兩萬多(漢軍一萬多,新羅軍不到一萬),對倭國、百濟聯軍七萬多(倭軍五萬,百濟軍兩萬)。

兵不在多而在於勇,何況當時造船技術精良,唐軍四戰四勝,燒了小日本400艘船,火焰染紅了大海,儼然如赤壁大火。不僅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被殺敗,倭軍被殺數萬,元氣大傷,直接退出朝鮮半島。

20年後,劉仁軌去世,年84歲,陪葬乾陵,武則天停朝三天。

再說小日本,自從見識到大唐的威風後,仍心有餘悸,在國內鑿三重塹塹以防唐軍進攻,從此一改往日不可一世的脾氣,虛心向大唐學習,小日本正規軍再次踏上大陸是在約千年後。

作者:頭條號 / 鐵丑阿四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760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