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這一制度日本,德國都在用!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

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西方資本主義內閣制度最早開始於18世紀,英國的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為內閣,比中國晚了400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因權利慾望很大,不滿丞相胡惟庸相權與皇權共享天下,決定以謀反罪名廢相,之後明成祖設內閣大學士作為秘書兼顧問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由於君主的信任,權力可以與宰相相比,於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首輔制臻至成熟;歷代著名的大學士包括張居正等。至清代其權力始消減,部分首輔權力轉移至南書房,而自雍正時期後,軍機處取代了內閣在政治決策上的地位。

胡惟庸

內閣最高領導是「首輔」一人,其次是「次輔」一人,其餘皆稱「群輔」,在文淵閣辦公。明朝時內閣大學士都是正五品,但排名的先後順序從大到小依次為:華蓋殿(後改中極殿)大學士(首輔)、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次輔)、文華殿大學士(群輔)、武英殿大學士(群輔)、文淵閣大學士(群輔)、東閣大學士(群輔)。內閣在明朝時期,最初是明成祖的秘書機構,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並不參與決策。

但國事繁忙,明成祖一人無暇顧及偌大的國家。

內閣作為秘書處,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

自從明成祖歸天后,一直到明王朝滅亡,內閣實際上成為全國最大的權力機構,但地位依舊很低。

在英國歷史上,內閣是英王召集的秘密會議的繼承者。

責任內閣制誕生於英國漢諾瓦王朝喬治一世治下,喬治一世本為德國漢諾瓦選帝侯,熟悉德語但英文不甚流利,而其大臣多使用英語但不會德語,於是喬治一世很少出席政務會議,並於1734年任命輝格黨領袖沃爾波爾(Sir Robert Walpole)為內閣首領,代替國王主持軍政會議(喬治一世與沃爾波爾之間用拉丁語交流),由此開創了英國責任內閣制度。

喬治一世

西方的內閣制的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

內閣首相通常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

日本的內閣是明治維新以後,在太政官制的中央政府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基於內閣職權組成第一任內閣。

四年後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後,第五十五條規定國務大臣輔弼天皇。而憲法內文並沒有「內閣總理大臣」及「內閣」名詞。內閣當時依據內閣官制之法律運作,但實際上職權並不明確,內閣總理並沒有閣臣的任免權,由於任免權在天皇手上,所以當內閣意見不一時只能總辭。

作者:頭條號 / 歷史兮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61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