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兩軍長達50年的僵持局面,告終了!

奧爾沙戰役,1514年9月8日,波蘭和立陶宛聯軍以兩萬餘兵力,大敗四萬莫斯科公國大軍,莫斯科公國軍陣亡達三萬人,三千人被俘。

公元1514年,9月8日。立陶宛波蘭聯合軍在立陶宛大公奧斯特羅格斯基指揮下,率領不到3萬的兵力與莫斯科大公繼任者尼亞茲米哈伊爾的數萬羅斯軍為爭奪基輔地區和白俄羅斯的控制權,展開了決戰。

至1512年底,莫斯科國力日盛,大面積攻滅小亞細亞諸公國,欲占領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全境。 條頓大團長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拒絕成為附庸,割讓土地給莫斯科,並求助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主教發動立陶宛的天主教要求立陶宛出兵干涉。斯摩棱斯克是當時立陶宛最東端的前哨,最重要的守衛要地。它屢次擊退了來自莫斯科軍的入侵,但在1514年7月1日,羅斯軍隊包圍並最終將其占領。這導致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間完全處於敵對者狀態。次日,莫斯科大公之子瓦西里三世,下令將軍伊萬用數萬大軍繼續深入攻占白俄羅斯地區,占領了城鎮克里切夫,姆斯季斯拉夫爾和Dubrova。同時立陶宛在東部聚集了35000的部隊準備作戰。該部隊由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軍隊組成,任奧斯特羅格斯基領主作為總指揮。

1514年9月8日,天亮後不久, 伊萬下令攻擊。羅斯部隊試圖迂迴攻擊由波蘭軍隊駐守的聯軍兩翼,攻擊之一的鉗型攻勢是伊萬親自指揮,而另一條是親王布爾加科夫。可惜最初的攻擊失敗了,羅斯人開始撤退。 但伊萬仍然有信心在有利於他的兵力為3:1情況下,幾乎可以給他勝利。然而,他對俄羅斯軍隊忙於自己的側翼,他失去了對其他軍團的協調,並沒有想到立陶宛重甲騎兵在這之前,已在儲備防禦反擊。

另一方,立陶宛輕騎兵的攻擊路線,是企圖分割捉襟見肘的羅斯軍漫長防線。但在關鍵時刻,大公似乎動搖了,然後令騎兵撤退。莫斯科各軍看到對方示弱,開始主動出擊追趕。這時羅斯出擊的主力騎兵現在發現敵軍火炮隱蔽在自己面前的森林中 。炮擊阻止了莫斯科騎兵的兩翼衝擊。一直堅守的波蘭鐵騎開始出現反包圍羅斯騎兵。伊萬立刻吹響號角撤退 。 這時羅斯軍已經向敵軍陣地推進了五公里了。由於各軍深入敵陣,很難撤退,導致了混亂,這個時候立陶宛發動了總攻。16000精銳騎兵朝伊萬殺來。伊萬在亂軍中被俘,導致羅斯軍全線崩潰。戰後,神羅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報告教皇,4萬的羅斯人被殺。據波蘭編年史記載,奧爾沙戰役的莫斯科軍有3萬死亡,另有3000人被俘,其中包括伊萬和其他8名軍團指揮官。聯軍繳獲羅斯營地所有的300 門火炮。

立陶宛此戰後,奪得了全部基輔,斯摩棱斯克及白俄羅斯地區。1514年12月,奧斯特羅格斯基勝利回軍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為了慶祝勝利,兩個正教教堂被興建在立陶宛:聖三一教堂和聖尼古拉教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勝利留下深刻印象,十分懼怕其做大後威脅神羅地區,遂下令調動帝國大軍,同時在維也納開始與波蘭和立陶宛開始談判。最後裁決在1522年1 月的和平簽署,根據該條款立陶宛大公國被迫歸還給莫斯科大公國基輔羅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區,莫斯科向立陶宛長期賠款。這導致了立陶宛的極為憤怒,從此長達50年的立陶宛與莫斯科抗爭展開。一直到1612年,莫斯科被波蘭大軍攻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31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